勞權爭議籠罩電動車業,外媒點名特斯拉、比亞迪恐成「血鑽石」幫兇?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5 月 27 日 7:50 | 分類 人力資源 , 國際觀察 , 汽車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勞權爭議籠罩電動車業,外媒點名特斯拉、比亞迪恐成「血鑽石」幫兇?


電動車(EV)產業在人權問題上仍面臨挑戰。非營利組織 BHRRC 記錄了自 2010 年以來關於關鍵礦物開採的 631 起剝削勞權指控。這些指控集中於少數公司,其中包括與大型 EV 製造商如福斯集團、特斯拉和比亞迪有業務往來的礦業巨頭。報告強調,即使在追求再生能源和低碳運輸的同時,也不應忽視礦區工人的人權。

許多關鍵礦物的採集過程慘無人道。工人們必須徒手挖掘以免傷害礦脈,待在狹小的礦坑中,無法取得乾淨的水,甚至因塵土而呼吸困難。專做勞權調查的非營利組織「商業與人權資源中心」(BHRRC),上週發布了一項獨家追蹤報告,指出單在去年,就有91次侵權案件,其中有將近40%與勞權侵害及死亡有關,加上歷年的職災致死人數,等於每12次勞權案件發生,就有1次最終導向勞工的死亡。

該中心從2010年開始,共記錄了631件關鍵礦物相關的侵權案件,這些侵權案件高度集中於相同領域:超過5成案件都發生在10間公司內,例如,光是中國國有礦業「中國五礦集團」(China Minmetals)一家公司的侵權案件數,就比過去兩年侵權案最多的企業──瑞士跨國礦業巨頭嘉能可(Glencore),多了近4倍。

千萬別以為,這是礦業公司的事,跟其他產業無關!你可能沒想到,根據美國知名科技媒體The Verge調查發現,包括幾家電動車大廠──福斯汽車集團、特斯拉跟比亞迪,都是這些礦業公司最大客戶之一。

《The Verge》爬梳3大電動車業者的永續報告書,比對交易紀錄與媒體報導,發現礦業與電動車產業,存在著長久的合約關係。

換言之,這些電動車大廠,是勞權侵害案件的背後推手之一。

3大電動車業者「閉著眼」買「黑心礦」

電動車及再生能源的儲能設備的製造過程,仰賴多種關鍵礦物,如一台電動車須使用高達普通燃油車6倍多的礦物。國際能源總署(IEA)保守評估,到2040年,電動車及再生能儲能產業對關鍵礦物的需求將飆高6倍。然而,在許多開發中國家,礦業的監管制度薄弱,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往往會忽略勞工權益和環境保護。

福斯透過嘉能可買礦

福斯集團曾在2017年,與嘉能可及中國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CATL)簽約,由寧德時代向嘉能可購入2萬噸鈷礦,以為福斯製造電動車電池。根據其2023年的〈責任原料報告〉,福斯也曾向嘉能可購入金礦。他們拒絕回應商業與人權資源中心的發現,並正在努力遵守德國的供應鏈盡職法規(Lksg)。

特斯拉聲稱審核機制改善了工作條件,卻忽略其供應鏈的剝削

根據特斯拉的影響力報告,它在2021至2022年,透過嘉能可購入澳洲礦產及嘉能可於剛果的2處礦產;在2022年,其中一處鈷礦的工作者,向《The Verge》揭露了不安全的勞動環境,包含無法取得適當的水、缺乏休息、食物與酬勞極低。由於這些礦工所面臨的危險,鈷礦被認為是電池界的「血鑽石」

同樣的,特斯拉和嘉能可都未回應《The Verge》的探詢。在特斯拉的〈2022年影響力報告〉中,解釋了這間公司如何執行供應鏈審核,改善每個廠區的工作條件,以確保任何問題都能採取「糾正措施」來解決,宣稱特斯拉「在發生問題時與供應商同行,而非拍拍屁股走人」。

比亞迪沒列供應商清單

自某個時刻,中國的比亞迪就擊敗了特斯拉,成為世界電動車銷售冠軍;中國五礦今年也超越了嘉能可,成為商業與人權資源中心的報告中,收到最多侵權指控的企業。

比亞迪沒有在2023年的CSR報告書中列出自己的1萬多間供應商名單;而特斯拉和福斯集團則列出部份的清單。但《The Verge》找到中國五礦旗下的湖南長遠鋰科公司,認為是比亞迪其中一間鋰電池供應商。中國財聯社日報則點名中國比亞迪供應鏈概股,長遠鋰科入列,做為中國電動車商的電池供應商。

在商業與人權資源中心今年2月發表的另一份報告中,為電動車業消除環境與人權侵害的進展排名。特斯拉排名第三高,僅在福特與賓士之後;福斯集團排名第6;而比亞迪則排在18間評鑑對象中倒數第2。

鋰電池供應鏈的隱憂,需要更多人權監管

電動車業者並非唯一要防範勞權侵犯案件的產業,充斥於3C用品的可充電電池──主要採用鋰電池技術,也是在這次的報告中被強調的一個產品。

「政府、礦商和購買礦產的製造商,都應該採取行動來停止侵害行為,」商業與人權資源中心的自然資源和公正轉型部門主管亞帆(Caroline Avan)說明。這包含制定優先維護人權的政策,並教育工作者告發的權利,揭發這些會對群體帶來傷害的工作。

「解決礦場的勞動健康和安全問題並不是火箭科學般的難題,這些事情都是可以被解決的,」亞帆繼續說,「要跟礦產供應鏈保持聯繫,問問題,把保護人權的要求與期望,放在優先順位。」

《The Verge》向商業與人權資源中心列出的10間最多指控企業尋求回應,其中3間說他們已經回應這些指控,並正在做出改變。這3間分別為金礦生產商費利浦·麥克莫蘭銅金公司(Freeport-McMoRan),瑞士私人採礦集團Solway Group和剛果南部的騰克豐古魯梅銅鈷礦區(Tenke Fungurume Mining)。

而中國五礦和嘉能可都未回應《The Verge》。不過去年嘉能可的發言人曾在《The Verge》詢問商業與人權資源中心的報告內容時,以電郵回應稱:「我們的資產分布於多元的環境,面臨社會與政治環境的挑戰……帶有歷史衝突、缺乏基礎建設和薄弱的法治……我們和當地政府、公民社會與發展機構合作,共同分享知識、建構能力並為長久的社會和經濟成果做出貢獻。」

(作者:張薰云;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