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與矽谷之戰,反壟斷調查為何瞄準 AI 科技巨頭微軟、NVIDIA?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6 月 11 日 7:3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科技政策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華盛頓與矽谷之戰,反壟斷調查為何瞄準 AI 科技巨頭微軟、NVIDIA?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和司法部對於生成式 AI 技術的壟斷是極為迫切的問題,認為少數幾家公司對關鍵技術資源的控制可能會阻礙市場競爭與創新​​​。這些資源包括計算能力、數據、技術人才等。大型科技公司如微軟、Google 和 NVIDIA 透過大量投資和併購,鞏固了它們在這些領域的領導地位​。尤其在微軟與 NVIDIA 已經相繼成為全球最大與第二大市值的公司狀況下,急迫性地需要美國政府介入、以避免有壟斷性問題,並確保市場競爭的公平性。

不過,這些調查引發了多方面的討論與爭議,特別是在「打擊壟斷」與「扶植 AI 產業」之間的兩難抉擇。
根據紐約時報的消息,聯邦貿易委員會與司法部兩者已經達成協議,分頭對微軟(與 OpenAI)以及 NVIDIA 進行反壟斷調查。尤其微軟會被盯上,是因為該公司在沒有透過審查的狀況下成功收購了一間 AI 新創公司 Inflection,最大市值的公司接連收購小公司,對於美國來說是個重大警訊──尤其在歐洲已經通過人工智慧法案、甚至也推出一系列相關法律風險的道德框架下,美國只有去年底拜登宣布 AI 相關的行政命令,這點讓納稅人質疑身為算力大國的美國政府、立法動作過於緩慢。

金融時報訪問美國政府最高階反壟斷官員、同時也是司法部助理部長的強納森‧肯特( Jonathan Kanter),他擔心聯邦政府如果不緊急審查人工智慧相關領域,以應對技術集中在少數資金雄厚的壟斷大公司手中、目標是不讓這些科技公司控制市場。肯特強調,他正在審查該領域的「壟斷瓶頸和競爭格局」,範圍將涵蓋各公司所擁有的運算能力、訓練大型語言模型的資料、雲端服務供應商、工程人才、GPU 等必要硬體設備。美國政府擔心 AI 領域現在正處於「競爭高峰而不是開始」,需要立即干預以防止主導市場的科技公司進一步壟斷。

肯特指出,NVIDIA 主導了最先進 GPU 的銷售,而這導致 GPU 成為「稀缺資源」。為了避免這個狀況,美國政府推動〈晶片法案〉,透過大量預算推動在美國國內生產晶片的措施──而反壟斷機構在這中間則審查晶片製造商如何巨大的需求下、分配這些最高科技、最先進的晶片產品。Kantar 表示如果公司追求的不是最大化利潤、也不追求股東價值,反而優先考慮面臨競爭該怎麼辦的話,這將會導致壟斷問題進一步加劇。

歐美政府決定不再容忍微軟的「擦邊球」併購

自 2022 年 11 月開始 Open AI 推出 ChatGPT 以來,大部分科技公司都迅速展開與其他 AI 公司的合作──而微軟投資 OpenAI 的 130 億美元就是微軟現在站上全球市值第一的原因──該投資讓微軟獲得了這家「基金會」的智慧財產權與部分利益、但沒有直接進行收購,這也讓微軟一直強調他們與 OpenAI 是合作而非從屬關係,直到 OpenAI 內鬥事件,微軟干預的程度讓歐盟(找到理由)直接懷疑微軟實質收購了 OpenAI 公司,因而展開反壟斷調查。

但微軟並沒有停下腳步,今年 3 月,微軟執行長納德拉直接把另一家 AI 新創公司 Inflection 的創辦人與 70 多名員工,直接全部請到微軟裡、並用這些人成立一個新的消費者 AI 部門,這種做法明顯是要規避法律上對收購的定義、以避免被壟斷監管盯上。而美國政府與歐盟看來這次不吃這套──他們仍然把微軟送入反壟斷調查。

微軟還投資了法國的 AI 新創 Mistral AI──這是歐洲最主要的生成式 AI 產品之一,甚至是一款在遵守歐盟 GDPR 規範下的 AI 產品;另外該公司也投資 15 億美元到阿布達比的 AI 公司中。微軟公開反駁了壟斷的指控,該公司總裁 Brad Smith 甚至告訴金融時報,他們認為自己的投資是增加了市場的競爭力,沒有他們的幫助,OpenAI 根本無法快速更新他們的產品。

NVIDIA 傾向誰,誰就能獲得最多的資源

除了微軟以外,NVIDIA 肯定是這波人工智慧浪潮最大的受益者,自從 OpenAI 的 ChatGPT 出現後,由於生成式人工智慧開始爆發性增長,由於生成式 AI 模型需要大量的計算能力,當時市場上最佳的選擇就是 NVIDIA 的產品,也讓 NVIDIA 的資料中心相關業務年度相比增長超過 409%──該業務現在是 NVIDIA 的主要收入,主要是來自於 H100 與 A100 兩大產品──Meta 就計劃在 2024 年底前購買超過 35 萬個 NVIDIA 的 H100 GPU,這將讓該公司花費數十億美元。

事實上在「這次的」AI 浪潮之前,NVIDIA 的雲端業務可說是相當艱難,即便當時人工智慧的發展已經在網路業界普及,而 NVIDIA 當時也持續投注在運算能力領域──即便如此,當時的主流雲端服務商也沒大量採用 NVIDIA 的雲端方案,畢竟當時的人工智慧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到大量關注的目光。不過 NVIDIA 也沒有放棄這條路,他們仍以運算能力做為他們多元戰略的布局,持續推出 GPU 新產品、更新 CUDA 平台,認為人工智慧熱潮將會持續增長,對的,他們等到了 AI 大爆發。

Constellation Research 的分析師侯格‧穆勒( Holger Mueller)表示:「原本營收數十億美元的公司,突然翻漲數倍營收的狀況,在科技業界幾乎前所未聞。」他認為 NVIDIA 目前最緊迫的任務是「在監管機構」滿意的前提下,持續培育建構生態系統、並在供應鏈挑戰中保持領先地位。

▲ NVIDIA 的伺服器相關業務突然水漲船高。(Source:Reddit

但也是這樣的領先地位,導致 NVIDIA 被納入反壟斷調查的範圍內──這並不是因為 NVIDIA 進行了什麼併購被抓到痛腳,而是 GPU 已經成為新時代的人工智慧貨幣與敲門磚,以現在的 NVIDIA 地位來說,他銷售多少 GPU 給哪間公司、那間公司就會特別有優勢──更何況今年該集團 CFO 才稱「我們被禁止賣最強大的產品給中國客戶,不然我們的資料中心收入會更高」。

而這點在中美貿易戰的當下,或許特別容易觸動華盛頓的敏感神經。

華盛頓想要靠自己制定新規則?

華盛頓的憂慮可能比想像中的單純──那就是人工智慧導致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局長在接受 Politico 訪問時表示,AI 市場最終可能會是一個贏家通吃,他認為在沒有政府干預的情況下,人工智慧產業很難轉換成「不被少數科技巨頭把持」的市場結構。事實上,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 Lina Khan 就是被拜登任命,要來對這些科技巨頭揮下反壟斷大棒的,也因此才會與司法部合作共同展開反壟斷調查。

由 OpenAI 前成員傑克‧克拉克(Jack Clark)現在是 AI 新創公司 Anthropic 的創辦人,他認為目前華盛頓的行動,看起來像是準備為現在的人工智慧市場訂立一些規則與測量標準,以避免重蹈讓中國人制定 5G 標準的狀況。由於現在美國仍走在人工智慧的前列,因此等到相關的標準在美國市場完備後,美國就能將標準「輸出」到其他國家去。他認為,矽谷(的人工智慧公司)應該也是站在中國的對立面,相比華盛頓,他們可能更擔心歐洲的反壟斷監管部門。而 Google 的法務長則認為「壟斷」距離現實層面太遠,他認為目前市場上至少有五家大公司彼此競爭、甚至連中國都可能加入時,怎麼可能有形成壟斷的條件──況且技術更新可能隨時會發生。

不過現在來看,美國的確有比其他國家擁有更為巨大的優勢──目前只有少數幾家公司能夠買下巨量的 NVIDIA GPU 晶片、同時也只有少數幾個地方擁有能夠運行這些 GPU 的電力。就是因為現在需求的成本過於巨大,才導致人們對於人工智慧可能被壟斷而產生擔憂。現在檯面上的 OpenAI、Mistral、微軟、Anthropic、Google、亞馬遜都是注入重資獲取算力競爭者,但其他較小的公司目前無法擁有像這些大公司一般的優勢。

所以這才導致了歐美政府最身的憂慮:認為人工智慧的高成本,將會延長這些科技公司壟斷的時間。是否能重新看到能與網路搜尋、社群網站相等的網路技術革新打敗現有的壟斷?那可能就會看接下來歐美政府會如何處理、並設立相關的新規則。

(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