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 PC 革命還是另一個曇花?淺談 Windows On Arm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6 月 12 日 7:5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Microsoft , Windows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究竟是 PC 革命還是另一個曇花?淺談 Windows On Arm


日前微軟正式發布了自身對於 AI PC 的解讀:Copilot+PC,並同步發表了一系列 Copilot 的功能。然而最大的亮點莫過於第一波 Copilot+PC 皆是搭載具備 Arm 架構的 Snapdragon X 系列處理器而非大家所熟悉的 x86 處理器如英特爾或是 AMD。高通 CEO Cristiano 甚至發出 2029 年 Arm 架構處理器之於 PC 的滲透率會超過 50% 的豪語,究竟所謂的 WoA(Windows On Arm)真的是 PC 界的革命,還是另一個曇花?

雖然搭載Snapdragon X系列的Copilot+PC尚未上市,但從高通丟出的數據看來不管是在效能或是能效上都頗有當年蘋果第一次發表M1晶片之姿:相同瓦耗下效能贏過具備Meteor Lake架構的Core Ultra處理器37%,相同效能下瓦耗低了54%。跟同樣是Arm架構的M3相比,頂規的Snapdragon X Elite效能多了28%。

在內顯的表現更是驚人。相同瓦耗下效能贏過具備Phoenix架構的AMD 7000系列處理器80%,相同效能下瓦耗也低了80%。在大家更關心的軟體相容性部分,高通也強調已經和微軟攜手合作讓Snapdragon X系列晶片原生支援一系列使用者最常用的軟體如Office以及Adobe,電競部分高通也強調已經有超過1200套遊戲可順暢於Snapdragon X上運行,難道WoA真的要掀起一波PC革命了嗎?

驚豔亮相還是落寞收場?

套句目前西方媒體常說的:Don’t Buy One Based On The Promise (別買一個只能賣你未來性的東西)。WoA最大的隱憂就是軟體相容性,即便是業界軟硬體整合做的最好的蘋果,當初從x86架構的Intel處理器轉到Arm架構的M1時也表示需要兩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轉換,並為此推出Rosetta 2轉譯器。

時至今日,雖然大部分的軟體皆可原生於M系列晶片上運行,但還是有部分的軟體需要透過轉譯才能運行,效能也會因此有所打折。如果連蘋果都需如此,難道消費者應該要相信微軟加上高通的組合可以迸出和蘋果相當甚至更佳的學習曲線嗎?從兩家之前合作的經驗看起來顯然不太可能。

其實WoA不是新玩意兒,早在2012年微軟就發表過支援Arm架構處理器的Windows RT,隔年高通亦發表了支援Windows RT的Snapdragon 800系列處理器,但結果就是一場災難:不僅效能其差無比,甚至有非常多的軟體是根本無法在Windows上運行的,最後只得落寞收場。

所以即便微軟和高通這次喊的震天嘎響,如果細看各OEM第一時間推出的機種,除了戴爾,可以看出各家也只是先拿個非主力機種試水溫,畢竟WoA當年的慘況相信公司內的領導階層或是資深人員應該還記憶猶新。

而且別忘了,英特爾和AMD也不會坐以待斃。英特爾在COMPUTEX上揭露了更多下一代處理器Lunar Lake的細節,不僅首次採用台積電的N3B製程,在相同工作下瓦耗僅Meteor Lake的一半,並主打x86處理器有史以來最佳的能耗比;AMD亦發表了最新的AMD Ryzen AI 300系列處理器,且號稱在多個測試項目效能贏過Snapdragon X Elite。所以總結來說WoA會不會是另一個曇花一現還很難說,但若是要說成PC界的革命,恐怕還太抬舉WoA了一些。

(首圖來源:微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