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球天王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2022 年退休,日前常春藤名校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授予他人文文學榮譽博士學位,並受邀至畢業典禮發表演講。「我從來沒上過大學,但我最近畢業了」,費德勒不視為這是「退休」,而認為是從網球界「畢業」。「和你們一樣,我完成一件大事,正在往下階段邁進。」
費德勒 16 歲就離開學校,開始全職打網球,現在從網球界畢業,就跟所有畢業生一樣,正在摸索方向,「我知道當人們問你之後計畫是什麼感覺,老實說,我不知道,但不知道也沒關係。」站在一樣的角度,費德勒給畢業生四個建議:
第一課: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費德勒很常聽到大家說他打球看起來「毫不費力」,雖然這大多時候是稱讚,但聽到有人說「他幾乎沒有流汗」,或「他有在努力嗎?」這種話,還是讓他沮喪。
「事實是,我必須非常努力,才能讓一切看起來很簡單。」
他學會保持冷靜前,也花了許多時間抱怨、咒罵、丟球拍。但早期經歷讓他堅信:看起來贏得毫不費力,才是最好的成就。
某年義大利公開賽,對手公開質疑他的心理素質,他說:「羅傑前兩個小時會很受歡迎,但到比賽後段,我才是較受歡迎的那個。」費德勒本來對這段話很困惑,後來才理解對方想說什麼。
如果有看過任何運動比賽,就會知道比賽時間若拉長,後半部除了比體力,心理素質才是勝利關鍵。「我很感謝對手提出這件事,於是我比過去更努力訓練自己」。
第二課:放寬天賦定義,相信自己
費德勒強調,他不是只靠天賦就取得今天成就,而是想超越對手的努力。真正讓他相信自己的時刻,是 2003 年 ATP 年終賽,「我靠瞄準對方強項,擊敗一些我很欽佩的頂尖選手」。
他過去面對對手強項時會選擇逃避。對方正手拍很強,他會選擇用反手拍攻擊,但後來他反其道而行,試著底線打敗底線很強的選手;試著網前擊敗喜歡上網得分的選手。「這麼做擴大我的選擇權,當某能力或強項失效,我還有其他取勝的技能。」
費德勒覺得天賦定義很廣泛,網球界發球速度很快、威力很強可能就會稱為天才,但「紀律也是種天賦、耐心也是種天賦,相信自己更是天賦;擁抱過程、熱愛過程,也是天賦;管理生活、嚴格自我管理,都是天賦。」
(Source:Roger Federer)
第三課:頂尖球員之所以頂尖,不是因為一直贏,而是學會面對失敗
不過即使很努力,結果也不見得是好的。「網球很殘酷,每場比賽都是以同樣方式結尾:一名球員獲獎盃,其他球員只能打包回家。」費德勒以 2008 年溫布頓決賽為例,他為了創連六次獲溫布頓冠軍的紀錄,與拉斐爾‧納達爾(Rafael Nadal)打了約五小時比賽。
「我覺得我第一分就輸了,看到拉法(Rafa,納達爾的暱稱),我想到的是他在法國公開賽直落二打敗我,我想這個人可能比我更想拿到冠軍……直到第三盤我才想起來,嘿!你是五屆冠軍,且草地是最擅長領域,你知道該怎麼做,但一切都太晚了。」最後費德勒輸掉比賽,沒能創造歷史。
分享這場失敗戰役,費德勒只想強調,網球場上要表現完美不可能。職業生涯 1,526 場單打比賽,他贏得幾乎 80% 賽事,但細看每分得分率,他只拿下 54% 分數。換句話說,即使世界排名最高運動員,也只能贏得一半以上分數。
他說當失去一分,不能一直想著失去的這一分,而是要告訴自己「這只是一分」,「這心態非常重要,因為可讓你全心投入『下一分』,以及未來每一分。」
不管比賽、賽季或工作,面對各種狀況,有時候你會輸,但人生就像雲霄飛車,起起伏伏。「當你情緒低落,懷疑自己很自然,但順帶一提,對手也會自我懷疑,永遠不要忘記這點。」
不過,費德勒特別提醒,負能量是沒有用的能量,「世界最佳球員不是因贏得每一分,而是知道會一次又一次輸掉比賽,且學會如何應對:接受它,需要的話就哭出來,然後繼續前進,堅持不懈,適應並成長。」
第四課:永遠要有自己的生活與人際關係
雖然 16 歲就開始職業生涯,但費德勒非常清楚,運動員生涯不會很久。「網球永遠不可能成為(我的)全世界,對我來說,擁有自己的生活也很重要。」
費德勒 14 歲離開家去瑞士法語區上學,雖然開始很想家,但後來他愛上不斷移動的生活,「我從未忘記我從哪裡來,我也從未失去對世界的渴望,或許這也是我從未倦怠的原因。」
他在世界各地旅行、是有兩對雙胞胎的爸爸,也成立基金會,讓需要幫助的孩童接受教育……「這是一趟令人興奮的旅程,我覺得我才剛開始」。
他鼓勵畢業生,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獨特的方式,改變世界社會,但別忘了,人生各面向都像網球,是團隊運動:
你獨自站在網子一邊,但成功取決於你的團隊、教練、夥伴,甚至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