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全面撤離!日經:即使歐美降低依賴,晶片製造仍將留在亞洲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7 月 17 日 14:09 | 分類 半導體 , 國際觀察 , 晶片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不可能全面撤離!日經:即使歐美降低依賴,晶片製造仍將留在亞洲

過去全球電子業是由歐美公司主導,到 1990 年代日本製造商突飛猛進,創造出比其他地方更有競爭力的晶片;直到現在,晶片製造重鎮幾乎落在亞洲,歐美產能占全球供應量不到 10%。

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資深經濟學家兼副總監 Stefan Angrick 在日經專欄中寫道,隨著去風險時代來臨,亞洲以外的政府對產業集中感到不安,也注意到先進晶片集中台灣的風險。與此同時,中國大力補貼國內半導體產量,搶占成熟製程市占率。

在地緣政治緊張、供應鏈阻礙的刺激下,各國政府正加速半導體生產,並提供補助以吸引先進晶片製造商在該國設廠,包括美國、歐盟、印度、沙烏地阿拉伯都加入強攻行列。

Angrick 指出,半導體供應鏈不容易重塑,數十年的集中已經鞏固亞洲半導體製造地位,台積電、三星在高階半導體占有主導地位,東南亞在傳統晶片位居領先地位,日本則掌控供應鏈設備和材料,如佳能(Canon)和尼康(Nikon)等公司生產半導體製造設備。

此外,興建高階半導體工廠動輒花費 100 億美元,僅少數國家有足夠資源競爭。Angrick 認為,美國有機會奪回一些市占率,但很難單打獨鬥,因為新晶圓廠需要從亞洲進口材料、從日本和歐洲進口設備。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製造的晶片仍需要送到亞洲進行組裝和封測。

客觀來說,全球供應鏈正重新定義,但晶片製造要全面撤離亞洲似乎不太可能。Angrick 表示,西方建廠主要是為了供應鏈多元化,更能抵擋衝擊,但代價是成本更高、利潤更小。由於各國都希望保護關鍵的晶片製造能力和專業技術,供應鏈將更孤立,從而增加成本。

同時,美國正與盟友合作,限制向中國出口晶片製造設備和關鍵技術,這可能促使中國更努力發展半導體本土供應鏈,根據半導體工業協會(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預期,中國已經投入達 1,420 億美元在半導體業,歐美的資本支出可說相形見絀。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