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遠鏡發明前,針孔成像最早記錄於《墨子‧經說》:「景,光之與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於上;首蔽上光,故成景於下。在遠近有端與於光,故景庫內也。」不僅說明墨子了解針孔成像原理,也知曉成像會上下顛倒,暗箱一詞則是克卜勒先使用的詞彙,也是針孔成像應用。
克卜勒因行星運動定律聞名,也是太陽觀測學者,早在1607年,他就以暗箱針孔成像對恆星精確觀測及繪製。5月克卜勒記錄到他認為是水星凌日,但後來證實只是一組太陽黑子。黑子是太陽大氣層的短暫現象,溫度較低,位於光球層區,與周圍表面相比較暗,投影後呈黑色,但如果把黑子從太陽表面分離,亮度還是比月球亮許多。
▲ 1607年5月克卜勒用暗箱針孔成像原理描繪太陽,是極珍貴的觀測資料。(Source:Kepler, J. 1609, Phaenomenon singulare seu Mercurius in Sole, Thomae Schureri, Lipisiae)
名古屋大學早川尚志領導的團隊利用新技術分析克卜勒繪畫,揭露當時太陽活動資訊,以史波勒定律逆推,認為克卜勒觀測時間約落在太陽第13週期尾端。
這些珍貴觀測資料發生在所有望遠鏡觀測太陽前,也是蒙德極小期前,蒙德極小期是指1645~1715年太陽黑子活動顯著減少時期,這時太陽活動常引發天文學家爭論,雖然未達成結論,但團隊希望從克卜勒觀測數據幫助更了解此時期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