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 型紅矮星是銀河系乃至全宇宙最常見的一種恆星類型,占恆星總數量 75%,之前調查表明紅矮星特別容易形成在適居帶(CHZ)運行的類地岩石行星,因此紅矮星能否支撐生命討論度一直很高。不過最近新研究發現,紅矮星耀斑產生的遠紫外線輻射量極高,恐導致適居帶行星難以保護生命。
紅矮星特點為質量小、亮度低、壽命長,因此紅矮星系統內行星可能具備生命條件,不過紅矮星系統適居帶通常也離母星較近,因此來自母星輻射的挑戰不容忽視。知名的 TRAPPIST-1 系統主星就是顆超冷紅矮星,周遭已確認 7 顆類地行星,其中至少 3 顆位於適居帶,天文學家相當熱衷於尋找這些行星是否能維持生命。
然而夏威夷大學天文學家 Vera Berger 團隊在分析 NASA 已退役的 GALEX 太空望遠鏡數據後,得出一個新結論:紅矮星(比太陽質量更小的恆星)可能會以強烈遠紫外線(far-ultraviolet,far-UV)炸毀附近行星,大幅降低行星潛在適居性。
GALEX 太空望遠鏡在近紫外線、遠紫外線波長下觀測天空,尋找附近約 30 萬顆恆星耀斑,而新研究指出,紅矮星耀斑發出的遠紫外線能量比先前模型預測還要高 3~12 倍,來自紅矮星的紫外線輻射形式會透過多種方式對生命造成致命危害,包括剝離行星大氣層、分解構成生物學基礎的複雜分子,未受到保護的皮膚可能不到 10 分鐘就會曬傷。
目前還不確定何原因導致紅矮星釋放超強紫外線耀斑,原因可能與輻射其中在特定波長有關,而因為元素會吸收、發射特定波長光,這可能進一步顯示碳、氮原子存在。
- Planets of Milky Way’s most common stars are less habitable than thought, dead NASA telescope reveals
- Astronomers uncover risks to planets that could host life
- UH astronomers uncover risks to planets that could host life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