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大學公衛學院近日於《自然─新陳代謝》期刊發表研究,攝取富含血基質鐵的紅肉,也會提高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過往醫學案例,飲食不均衡,鐵質攝取不足的話,粒線體就難產生熱量,必須改用醣類產生熱量,但除了產生效率不如鐵,也會讓身體一直產生需要醣類的訊號,讓人出現成癮現象,久而久之罹患糖尿病機率增加。
因此醫學和營養學專家多年經常建議民眾補充鐵質,鐵質來源可分為紅肉和內臟類的血基質鐵(Heme Iron),以及蔬菜、堅果和穀類的非血基質鐵(Non-Heme Iorn)兩大種類。
由於紅肉和內臟血基質鐵較易由腸胃吸收,達 25%,非血基質鐵約 10%,故醫學和營養學專家通常建議紅肉為補充鐵質來源。
不過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近日最新研究,發現血基質鐵攝取會提高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機率。
團隊追蹤 206,615 名曾參與飲食習慣研究長達 36 年案例,觀察攝取各種鐵質來源狀況,包括飲食和補充劑血基質鐵和非血基質鐵。另觀查 37,544 名血漿生物標記指數,包括胰島素、血糖、血脂、發炎指數和兩種鐵質含量指數。
團隊發現血基質鐵攝取量較高案例有 26% 機率更容易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因這些案例血漿與糖尿病相關指數都受影響。
更高 C-胜鏈胰島素(C-Peptide)、三酸甘油脂、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瘦素(Leptin)與含鐵量過高等,與較低高密度膽固醇和脂聯素等維持平衡指數。
此外血基質鐵攝取較多案例,尿酸、離氨酸和纈胺酸指數也都較高,是多年認定與罹患糖尿病有關的生物指標。
團隊建議,若要補充鐵質,可調整血基質鐵和非血基質鐵攝取比例,紅肉內臟量降低,增加蔬菜、穀類和堅果,就可降低糖尿病風險。
團隊也承認研究仍有不足之處,包括案例病史資料不足,與糖尿病的生物連結仍需再確定,此外案例以白人為主,還需擴展到其他人種,才能取得較全面結論。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