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排已經是攸關人類存亡關鍵,但減排已經不夠,如何清除大氣中的碳,現在是科學家尋找的第二條生路。為了緩解地球升溫的幅度,科學家希望海洋可以發揮最大作用,儲存更多二氧化碳。
地球核心幾乎完全由鐵構成,因此鐵,而不是氧,成為地球上最常見的元素。但這並不代表到處都有豐富的鐵,在海洋某些區域,鐵仍然相當稀有。過去研究顯示,鐵透過陸地風吹來的灰塵,或河流流入的灰塵進入海洋。在海洋的偏遠地區,例如南大洋、太平洋中部或北冰洋,鐵是一種稀有商品。
由於光合作用是地球上大部分野生生命的基礎,鐵又是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缺鐵的海洋中,阻礙浮游植物生長的是鐵,而不是陽光、熱或氮、磷等營養物質。
由於浮游植物在呼吸過程中會從大氣中吸收碳,當它們在適當的條件下死亡時,它們可以將二氧化碳帶到海底。1980 年代末,海洋學家 John Martin 首次提出假設,向海洋中添加更多的鐵可能會導致海洋吸收更多的碳,並提出著名的觀點,「給我半艘鐵船,我會給你一個冰河期」,稱為「鐵假說」。
實驗中斷十幾年
但從 1990 年代末到 2009 年的實際測試顯示,事情並非那麼簡單。首先,研究人員必須找出海洋中鐵稀有的地方,然後必須觀察是否可以透過實驗添加鐵,創造浮游植物繁殖,還必須證明,鐵施肥實際上會得到碳固存的結果。
科學家確實發現海洋缺鐵的區域,鐵施肥也可以引發水華,但這些水華是否落入海底並封存碳,以及封存多長時間,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實驗設計得不夠好,無法檢驗這些觀點。
如 2009 年一項頗具爭議的科學實驗將 6 噸溶解鐵倒入南大洋,看看是否會引發缺鐵水域中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從某種意義上說,實驗成功了,浮游植物確實繁殖。然而,他們並沒有證明這樣的計劃可以導致大規模的二氧化碳封存,因為當時絕大多數實驗水華被近海面的浮游動物吃掉,未能到達海底。
此後,除了 2012 年一家營利性公司在加拿大水域進行更具爭議性的嘗試外,再也沒有進行過海洋鐵施肥的大規模實驗。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認為鐵施肥在成本、可擴展性以及碳儲存時間方面具有低到中等的潛力,仍然認為值得近一步探究。
去年宣佈資助美國馬薩諸塞州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 200 萬美元進行海洋鐵施肥的電腦建模,屬於海洋 CO2 去除研究的 2,430 萬美元資助計畫的一部分,但該模型不會涉及任何海洋實驗。
科學家連署呼籲海洋鐵施肥實驗
最近,400 多名科學家簽署一封信,呼籲擴大海洋二氧化碳清除的研究。包括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美國國家學院在內的多個世界領先科學機構,都將海洋鐵肥化視為一種新興的氣候解決方案。
《氣候前沿》期刊上一篇詳細分析海洋鐵施肥的研究認為,海洋的碳儲存能力比大氣大 50 倍以上,比所有陸地植物和土壤大 15~20 倍,因此應考慮增強海洋儲存碳的自然能力,但近年來大量公海 實驗仍受到很多阻礙,使得這些技術的真正功效和影響無法發揮出來。
研究呼籲在東北太平洋進行實地研究,並宣稱在較大試點規模下,不會對生態造成永久性影響,他們的觀點是,鐵會自然耗盡並混合在海洋中。且現場實驗中添加的鐵量,比火山爆發期間自然添加到海洋中的鐵量少數千倍。
至於鐵施肥的碳影響、氣候影響,以及海洋碳循環和生態系統的整體變化,還需要很多年才能得到答案,譬如科學家稱,需要 20~30 年,才能知道海洋某一部分的鐵施肥是否正在奪取另一部分的營養,因為海流需要數十年才能完成整個循環。
科學家相信鐵施肥有潛力儲存「每年數十億噸」的二氧化碳,同時強調,海洋鐵施肥永遠無法取代減排。但如果有效,鑑於大氣所有碳,效果將超越最激進的減排方式。
- Is ocean iron fertilization back from the dead as a CO₂ removal tool?
- The case for adding iron to the ocean for carbon dioxide removal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