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MW、Mercedes,甚至是科技巨頭 Apple 公司,都曾大量投入心力於電動車的研發。這些努力反映了車廠和科技公司對未來交通運輸形式的深刻關注。
現階段,米迪亞和Tesla兩家公司已經在電動車量產上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然而,從早期的汽柴油引擎、瓦斯,到近年大量推出的電動車,這些車廠在動力技術的研發上經歷了多次轉型。油電混合系統曾是過渡階段的重要方案,但僅有少數幾家車廠仍在積極探索這一領域,這種技術轉型也對汽車市場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與傳統汽油車相比,電動車在環境保護方面展現了顯著的優勢。即使不考慮電能的發電與儲存成本,電動車本身的污染相對較低,其驅動馬力也不輸給傳統燃油發動機。然而,電動車也並非完美無瑕。去年,美國曾報導因暴風雪造成的極端低溫使得電動車的電池無法正常運作,導致不少特斯拉車主不得不將車輛棄置在充電樁上,這突顯了電池充能和運作的局限性。
此外,電池壽命的衰退問題也影響了二手市場的價格戰。電動車的二手車折舊率較高,這與電池壽命、技術規格的更新速度以及充電樁普及程度密切相關,這些因素共同影響了中國市場的燃油汽車價格,讓許多二手車商面臨困境。
氫氣的生產成本仍然較高
除了汽油和電動能源之外,氫能也是一種潛在的替代選擇。氫能引擎的研發已經有多年歷史,但離量產的目標仍然遙遠。氫能燃燒後的主要產物為水,相比燃油發動機所產生的一氧化碳和硫化物,對環境的影響顯然要小得多。
目前氫氣的生產成本仍然較高,一度電的成本來算約為10元,而電解技術的昂貴、加氫站的稀少以及車輛選擇的有限性,都使得氫能汽車的普及受到了限制。此外,氫氣需要在超低溫下運輸(攝氏-271度),這使得其運輸和儲存也成為一大難題。儘管如此,仍有許多車廠不放棄對氫能汽車的開發。
氫能引擎主要應用於長途運輸的大卡車以及一些概念車上,少數車廠已經開始出產這類車輛。氫能引擎相較於電動引擎具有較輕的重量,這使得其更適合長途駕駛(行駛距離約600公里)。氫能車輛的概念與燃油汽車相似,但氫能的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高污染和儲存運輸的不便仍需改進。
總結來說,汽車產業的能源轉型正處於快速變革之中,這一過程涉及到技術、環境、經濟等多方面的挑戰。從傳統燃油車到油電混合,再到當前的電動車和未來的氫能車輛,這些技術的演進不僅影響了車廠的研發方向。儘管每種能源形式都有其優缺點,但它們共同推動了交通運輸的可持續發展。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政策的支持,這些新能源車輛將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期待科技的進步與普及,帶來更加乾淨、高效的運輸選擇。
- 國際大廠紛紛放棄「電動汽車」市場! 中國趁虛而入 全力傾銷歐美
- 電動車、燃油車價格戰打成一片 陸中古車價格瀕臨崩潰
- 成本高+運輸不易 氫能發展兩大挑戰待克服
- 【圖解】曾被馬斯克罵蠢,豐田、現代為何還拚氫能車!氫能好在哪?能取代電動車嗎?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