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AI 時代的核心:嵌入式 SRAM 的重要性與製程分析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10 月 25 日 9:00 | 分類 記憶體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探索 AI 時代的核心:嵌入式 SRAM 的重要性與製程分析

生成式 AI 的發展帶來第四次工業革命,透過半導體異質整合的 3D 封裝及製程節點 (Node) 微縮技術的日益創新,我們正親眼見證 AI 時代到來。(資料來源:閎康科技,文章經科技新報編修。)

嵌入式 SRAM:AI 晶片的關鍵記憶體核心

AI 所使用的 IC 晶片(AI 晶片)是 Al 的硬體核心。台積電邏輯先進技術已實現單一晶片上超過 2000 億個電晶體,且預期未來透過異質整合的 3D 封裝,單體 3D 封裝的 Al 晶片產品將超過  1兆個電晶體。在複雜 IC 電路中,AI 晶片最重要的內嵌記憶體就是 SRAM (Static Random-Access Memory,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或稱靜態隨機存儲器) ,這種內嵌的 SRAM,也被稱作嵌入式 SRAM。

嵌入式應用的 SRAM 兩項重要特點:首先,SRAM 常常是 Al 晶片中構成讀寫的最快的記憶體暫存器 (Register) 及快取記憶體 (Cache,又稱高速緩衝記憶體) 的主要記憶體。其次,SRAM 的製程結構通常也是 AI 晶片製程中最小尺寸及最密集區域。因為尺寸小,同樣面積內晶片可以容納的記憶體數量就更多,相對成本降低。所以 SRAM 在 AI 晶片的地位就不言而喻。

目前最先進 AI 晶片使用的製程節點,已邁入 3nm 製程,於 2025 年及 2026 年將陸續有 2nm 及 16Å (埃) 的製程節點的產品上市,因此 SRAM 仍會是 AI 晶片的重要記憶體。

SRAM:高效且關鍵的揮發性記憶體

SRAM(靜態RAM)是隨機存取記憶體的一種。「靜態」的意思是指,只要保持通電,SRAM 中的資料就能持續保存。然而,一旦電力供應停止,資料將會消失,因此屬於揮發性記憶體(Volatile Memory)。這點不同於斷電後仍能保存資料的唯讀記憶體(ROM)或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1】。

SRAM 的電路結構根據電晶體數量可分為多種設計,如 4T、6T、8T 或 12T 等,其中 6T 是最常見的設計。6T SRAM 的「T」代表電晶體(Transistor),而「6T」指的是該單元由 6 個 MOS(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晶體組成。

6T SRAM 的基本電路由 2 個 PMOS 和 4 個 NMOS 電晶體構成。根據功能,不同的電晶體又可劃分為 PU(上拉電晶體)、PD(下拉電晶體)、PG(傳送閘電晶體)等組件,如圖一所示。這種設計使得 SRAM 成為 AI 晶片中重要的記憶體元件,具有高速、高效的存取特性。

▲ 圖一 6T SRAM 的電路及各部名稱. (參考資料[1])

嵌入式 SRAM 區域常用的檢測分析方法

AI 晶片的檢測分析方法多樣,可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1.電性測試 (Electrical Testing)

2.電性故障分析 (EFA, Electrical Failure Analysis)

3.物性故障分析 (PFA, Physical Failure Analysis)

其中,PFA 進一步包含 表面分析 (Surface Analysis) 和化學分析 (CA, Chemical Analysis)。若以醫學檢查作比喻,電性測試就像一般的健康檢查,對晶片進行全面性的初步評估,而其他測試則是針對具體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見圖二)。

嵌入式 SRAM 區域的檢測分析尤為重要,因為其結構和性能直接影響 AI 晶片的穩定性與效率。本文將進一步探討 SRAM 結構的觀察與分析技術,深入解析其在晶片檢測中的應用與挑戰。

▲ 圖二 醫學中心的檢驗與 IC 檢測分析比較

SRAM 製程結構的觀察工具與應用

SRAM 主要結構觀察工具包:

  • OM(Optical Microscope 光學顯微鏡)
  • 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 DB-FIB(Dual Beam Focused Ion Beam 雙束聚焦離子束顯微鏡)
  • T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或稱透射式電子顯微鏡)

這些分析設備皆可觀察 AI 晶片中 SRAM 製程結構,不過依據顯微鏡特性各自觀察範圍有所差異(如圖三)。一般而言,使用 OM 大區域範圍觀察,找到目標區在晶片中的大致位置,接著使用   SEM 或 FIB 觀察,把目標區域限縮在更小的區域,最後 FIB 配合 SEM 可以做精確位置的定位觀察,FIB 也是 TEM 試片製備的重要工具。

若 SEM/FIB 無法看清楚最終目標,最後才使用 TEM 或 Cs-TEM 觀察。TEM 可觀察奈米級微小區域結構。Cs-TEM(球面像差校正 TEM)是目前市面上可以達到 0.5 Å(埃,10000000000 Å)=1米)空間解析度的設備,也就是 Cs-TEM 是目前放大倍率最高的設備。此外,SEM 和 TEM 還可搭配 EDS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能量散射 X 射線譜),進行區域成分分析,為結構觀察提供更深入的材料分析資訊。

▲ 圖三 OM/SEM/TEM 與觀察範圍

辨識 SRAM 區域的觀察與分析方法

由於 SRAM 是 AI 晶片中最小尺寸且最密集的區域,其記憶體結構通常呈現重複排列,這個特徵使得辨識 SRAM 區域更為可信及可靠。如圖四所示,透過 OM(光學顯微鏡)觀察晶片,可以初步找到嵌入式 SRAM 的大致區域,其中部分 SRAM 區域以藍框標示出來。鎖定 SRAM 的大略位置後,能夠進行更精細的電性測試與物性分析。

除了 OM 外,紅外線顯微鏡 (IR, Infrared Microscope) 和 SEM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也是尋找嵌入式 SRAM 區域的常用工具。這些工具的辨識方式與 OM 類似,但 SEM 的優勢在於其放大倍率較高,更適合於確認 SRAM 的細節結構。相比之下,OM 的放大倍率有限,有時無法清楚辨識複雜或極小的區域結構,因此需藉助 SEM 進一步確認。

透過這些觀察工具的結合,可以有效地精確定位 SRAM 區域,為後續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礎。

▲ 圖四 為使用 OM 觀察晶片的嵌入式 SRAM 區域範圍。部份 SRAM 區域如藍框所示。

SEM 與 VC 技術的應用

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是透過聚焦電子束掃描樣品表面來生成圖像的電子顯微鏡,通常用於觀察尺寸大於 100 nm 的結構。SEM 有多種應用,其中主要用於觀察樣品的表面結構。此外,SEM 配合 FIB (Focused Ion Beam, 聚焦離子束) 構成的 DB-FIB (雙束聚焦離子束顯微鏡),也將於下一章說明。

在本節中,我們將介紹 VC (Voltage Contrast, 電壓對比) 技術。VC 是利用 SEM 或 FIB 的一次電子束或離子束掃描晶片表面,藉由區域間的電勢差產生不同的明暗對比。當電子束通過不同電勢的表面時,不同區域會呈現出不同的亮度,這種現象即為 VC。其技術原理可參考資料 [2]。

SRAM 包含 PMOS 區及 NMOS 區。在特定電壓操作下,通常 SEM 掃描在IC的通孔 (Via) 或接觸窗 (Contact) 區時,就會有 VC 效果。在低電壓操作下,SEM 觀察到的 PMOS 區的 via/contact 亮度最亮,NMOS 區的 via/contact 亮度次之,若有結構位置在閘級區 via/contact,則此區域呈現最暗。圖五為 SEM 掃描在 SRAM 的 contact 區域造成不同的明暗對比。

▲ 圖五 SEM 掃描在 SRAM 的 contact 區域造成不同的明暗對比。

DB-FIB:精確定位與切割的尖端設備

聚焦離子束顯微鏡 (FIB, Focus Ion Beam) 是一種高精密的奈米加工工具,以鎵 (Gallium, Ga) 作為離子源,熔點為 29.76°C,在此溫度下,其蒸氣壓極低 (低於 10⁻¹³ Torr),非常適合在真空環境下操作。使用時,液態鎵會沿著燈絲流向針尖。在外加電場足夠強的情況下,液態鎵會被拉伸成曲率半徑小於臨界值的圓錐體(即 Taylor cone),從而產生鎵離子束。這種束流的直徑可達 10 nm 以下,能量分散約 4.5 eV,亮度則高達 10⁶ A/cm²·sr,因此可用於極精密的奈米結構加工,也被稱為「奈米雕刻刀」。

當電子束系統與 FIB 整合後,即成為雙束聚焦離子顯微鏡 (DB-FIB, Dual Beam FIB),同時具備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SEM) 和 FIB 的功能。SEM 能有效幫助定位目標區域,並提供高解析影像觀察,而 FIB 則負責精確切割,不會破壞其他樣品區域。這種雙重功能讓 DB-FIB 在半導體製程與分析中發揮關鍵作用,特別是在製備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TEM) 的試片時,能以奈米級的精度進行切割。

圖六展示了 DB-FIB 中電子束 (E-beam) 和離子束 (I-beam) 的相對位置示意,說明了這些束流如何與樣品互動。透過這種結構,DB-FIB 可以精準切割並製備超薄的 TEM 試片,為深入觀察提供便利。圖七則呈現了 DB-FIB 用於 SRAM 結構分析的應用範例。從圖中可同時看到製程的前段區 (FEOL, Front End Of Line) 和後段區 (BEOL, Back End Of Line),這對於工程師深入理解製程細節大有助益。

▲ 圖六 DB-FIB 的 SEM (E-beam) 與 FIB (i-beam) 與樣品的相對位置示意圖。

▲ 圖七 利用 DB-FIB 精確定位切割,觀察 SRAM 的截面結構。

精密觀察SRAM結構的核心技術:TEM

要深入觀察先進製程中的 6T SRAM 元件結構及其精細的製程層次,TEM(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或 STEM(掃描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是不可或缺的工具。TEM 利用 200KV 加速的電子束穿透厚度約 100nm 或更薄的試片,然後將信號投射到偵測器上,生成高解析度的影像。對於現今的3nm 製程、成熟製程,乃至未來的 2nm 和 16Å(埃)製程節點,TEM 始終是觀察 SRAM 結構的重要檢測分析方法,因其在空間解析度及影像呈現方面的卓越表現。

透過 TEM,我們能夠清晰識別圖一中所示的 6T SRAM 電路及其各部名稱,真實結構得以一目了然。圖八展示了平面式(Plan-view)STEM 觀察的先進製程 6T SRAM,清楚呈現出六個電晶體的平面結構及其相對排列位置,包括接觸點(Contact)、閘極(Gate)、鳍片(Fin)、隔離層(STI)等製程前段結構的平面佈局。圖八中的黃框標示出一個位元(unit Cell)的 6T SRAM。圖九則提供了截面式(Cross Section, XS)TEM 觀察的影像,展現了部分電晶體的上下排列結構,包括接觸點、閘極、鳍片及隔離層等製程前段的截面排列。

▲ 圖八 平面式 (Plan-view)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TEM) 觀察先進製程的 6T SRAM,黃框區為 1 個位元 (unit Cell) 的 6T SRAM

▲ 圖九 截面式 (Cross Section, XS)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TEM) 觀察先進製程的 6T SRAM 的部分電晶體結構。

結論

SRAM 的結構觀察是 AI 晶片檢測分析的重要一環。本文從 OM、SEM、TEM 等展示一步一步觀察 SRAM 結構的方式。主要是從大範圍小倍率的 OM 觀察,一直到最高倍率及最小範圍的 TEM,並利用圖文及照片介紹 SRAM 的重要結構及名稱,實現對 SRAM 結構的有效而精確的觀測方法。

閎康科技提供最先進 AI 晶片檢測分析

閎康科技為全球第一的半導體分析實驗室。擁有全世界最多最齊全的材料分析、故障分析及可靠度分析設備。技術能力不僅可以分析目前最先進 IC 製程,也包括未來 5 到 10 年或以後更先進製程及元件分析能力。

參考資料:
[1] https:// zh.wikipedia.org/zh-tw/静态随机存储器
[2] V.G. Dyukov, S. A. Nepijko, Gerd Schoenhense, Voltage Contrast Modes in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Their Application, August 2016, Advances in Imaging and Electron Physics.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資料來源:閎康科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