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特爾第一顆採用台積電製程的桌上型處理器 Arrow Lake 正式亮相,生產力相關表現令人眼睛一亮。
原本外界猜測拿掉Hyper Threading(超線程)的Arrow Lake在對處理器線程數較敏感的生產力應用會表現疲弱,但經媒體測試後發現Arrow Lake在渲染、3D設計、影音編解碼以及檔案壓縮等測試項目表現強勁,甚至可以超越AMD當今桌面端最強的處理器9950X。
不僅如此,首次採用台積電製程的Arrow Lake在能效表現上也不負眾望有著長足的進步,相較上代採用自家Intel 7製程的Raptor Lake Refresh,在相同的影音轉碼工作下瓦耗降低了22%,這也意味著英特爾的桌上型處理器正式甩掉了吃電怪獸的惡名,相應主機板和散熱器的選擇也能因此更多元,電腦整體的建構成本也能因此降低。
這樣看來搭載全新架構和桌面端最新製程的Arrow Lake似乎亮點不少,但事實是Arrow Lake面對的挑戰更多。最麻煩的莫過於英特爾首次採用Tile(近似AMD的Chiplet)架構的處理器穩定性不佳,媒體在測試時常遇到程式閃退甚至藍屏,顯然英特爾也遇到了當年AMD轉Chiplet架構的陣痛期。
再來是玩家最關心的遊戲效能,Arrow Lake不僅沒有超越上一代的Raptor Lake Refresh,甚至開了倒車。主要的原因除了較低峰值時脈,高出上代產品許多的記憶體延遲亦是主因之一,在加上遊玩過程會遇到的系統不穩,導致各家評測公布後罵聲一片,銷售也因此大受影響,德國通路甚至傳出上架一週了卻一顆處理器都賣不出去的窘境。
更雪上加霜的是AMD近期也釋出了第一顆採用第二代3D V-cache技術的Zen 5處理器9800X3D,遊戲效能原本就不俗的Zen 5有了高達96MB的L3快取加持,遊戲效能相當驚人,相較於Arrow Lake的旗艦Core Ultra 285K,9800X3D基本上就是一路輾壓,在多款遊戲中平均有著近40%的效能優勢,並奪得一票媒體的好評,盛讚是當代最強的遊戲用處理器,銷售也因此開出紅盤,甚至在部分通路傳出缺貨,在近年來的處理器市場堪稱少見。
儘管狀況看來極為嚴峻,但走向Chiplet架構和採用非自家製程卻是英特爾的必要之惡。Chiplet架構已被證實能有效降低晶片開發成本並保持CPU汰舊換新的速度,甚至傳出一向堅守單一大型晶片架構的NVIDIA也有意採用;而如果英特爾的財務狀況未見改善,導入自家18A製程的計畫勢必又會被延後,所以在Panther Lake問世之前讓Arrow Lake開始進入採用非自家製程的學習曲線亦是合理之舉。
英特爾也表示改善Arrow Lake遊戲效能的patch已經在進行中,接下來就看英特爾能否在Arrow Lake時代清除障礙,在Panther Lake時捲土重來了。
(Source:朱熹整理,科技新報製表)
(首圖來源:ZMASLO, CC BY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