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一直認為心跳速度受大腦支配的自主神經掌控:交感神經能加速心跳,副交感神經減緩。但近期瑞典與美國合作研究顛覆這觀念,顯示心臟自有一套複雜神經網路,直接掌控心跳節律。論文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以前科學界認為心臟神經系統相當簡單,僅執行接收大腦指令的「單純」工作。然新研究發現,心臟神經系統會自動調控心跳,複雜程度超過預期。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神經科學系的康斯坦丁諾斯·安帕齊斯(Konstantinos Ampatzis)副教授指出:「心臟的『迷你腦』作用類似大腦調整運動或呼吸等節律,對維持心跳至關重要。」
以斑馬魚為模型
團隊以斑馬魚(zebrafish)為模型,因心跳特性、心率調節和整體心臟功能皆與人類極相似。此外,斑馬魚心臟透明易觀察,能以高精密技術分析心臟內神經網路動態。研究意義不僅限斑馬魚,也為人類應用提供重要依據,尤其心律不整(arrhythmias)等疾病機制探索與治療策略開發,都具重大潛力。
團隊藉單細胞 RNA 定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解剖學分析及電生理技術等,首次成功勾勒斑馬魚心臟神經元組成、結構與功能。心臟神經細胞種類十分多元,一小群具心跳調控功能的神經元(pacemaker neurons),猶如心臟的「迷你腦」,負責發出調控心跳的基本訊號。此發現挑戰過去控制心跳訊號主要來自大腦的傳統觀點,給予臨床應用新契機。
臨床應用與未來展望
團隊盼深入了解心臟神經系統運作機制後,能為心律不整(arrhythmias)等疾病找到新療法。安帕齊斯博士補充:「心臟神經系統比人們想像複雜,了解它如何在運動、壓力或疾病等情境下與大腦協同作用,有助開發針對性療法。」後續將聚焦心臟神經系統腦與大腦交互作用,分析當神經網路受損如何引發心血管疾病。終極目標是為心臟病患提供更精準治療。
心臟疾病長期是全球主要死因之一。傳統治療多依賴藥物、手術或植入心律調節器等裝置,但往往治標不治本,無法徹底改善病情。如今研究揭示,心臟神經網路的重要性,可能開啟全新治療途徑。針對心臟特定類型神經細胞的藥物或基因療法,能有更有效安全的新療法。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