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恆星 B335:天然的天文化學實驗室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1 月 04 日 0:00 | 分類 天文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原恆星 B335:天然的天文化學實驗室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觀測距離地球 537 光年的原恆星 B335,科學家首次即時記錄新恆星形成的化學變化。研究揭示宇宙生命基石的形成與演變,為天文化學研究開闢新篇章。

恆星成長過程並非持續穩定,而是間歇性受劇烈影響。當大量物質落到恆星表面時,亮度會暴增,導致周圍塵埃升溫並釋放出凍結的複雜有機分子(COMs)。然而,ALMA觀測結果顯示,這些氣態COMs在暴增事件結束後並未迅速重新凍結,與過去認知相左,暗示凍結過程可能受氣體密度、溫度和環境結構(如磁場和塵埃分布)複雜影響。

▲ B335特性隨時間變化。左起B335中紅外線波段的光度變化(JWST等)、ALMA連續譜觀測、ALMA觀察複雜有機分子(甲醇)。(Source:J.-E. Lee et al.)

氣態COMs在原恆星周圍的延遲凍結可能使更多有機物質進入原行星盤,延後化學均衡狀態,允許更廣泛物理和化學反應發生,最終影響行星組成。如含碳、氮分子更可能進入形成岩石行星或氣態巨行星的區域。另較長COMs氣態存留時間為更複雜的化學反應提供機會,如形成氨基酸或糖類等前生命分子,這些分子可能是生命起源的基石,代表行星系統形成過程可能更容易孕育生命的基本化學條件。

▲ B335天然實驗室的繪製圖,亮度暴增導致周圍塵埃升溫並釋放出凍結的複雜有機分子(COMs)。(Source:ALMA (ESO / NAOJ / NRAO) / J.-E. Lee et al.)

不同於實驗室科學家,天文學家無法直接實驗宇宙。B335進行「自然實驗」,展示生命基石如何在恆星誕生地周圍演化。

論文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通訊》。ALMA是國際合作計畫,由歐洲南天天文台(ESO)、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及日本國立自然科學研究所(NINS)合作,並與智利協辦。ALMA資金由ESO代表成員國提供,由NSF與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NRC)及台灣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NSTC)合作,以及NINS與台灣中央研究院及韓國天文研究院(KASI)合作。

(本文由 台北天文館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