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化鈮在超薄狀態導電性優於銅,可能成為奈米電子新選擇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1 月 13 日 14:00 | 分類 半導體 , 晶片 , 材料、設備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磷化鈮在超薄狀態導電性優於銅,可能成為奈米電子新選擇

史丹佛大學研究指出,發現新材料磷化鈮,製成超薄厚度後,導電率超過銅。這項材料學突破減輕奈米級電路傳統金屬線限制,改變未來電子產品的效率和性能。

晶片越做越小、越來越複雜,傳輸訊號的超細金屬線成了關鍵瓶頸。因傳統以銅為主材料的金屬線因變細會降低導電率,限制奈米級電子產品尺寸、性能和能源效率。

史丹佛大學 1 月 3 日於《科學》發表新研究,證明只有幾個原子厚度薄膜,磷化鈮導電性能優於銅。超薄磷化鈮也可低溫下製造,與晶片製造流程相容,突破可能為未來更強大、更節能的電子產品鋪路。

研究作者之一 Asir Intisar Khan 表示,打破銅等傳統材料瓶頸,磷化鈮導體可使超細金屬線發送更快更有效訊號,提高晶片能源效率。使用大量晶片時,即使很小效能提升也會增加整體成效,對儲存處理大量資料的大型資料中心格外重要。

磷化鈮為拓樸半金屬,代表整個材料都導電,但表面比中間更容易導電。故磷化鈮德厚度變薄,中間區域收縮,但表面保持不變,使表面貢獻電流佔更高比例,為更佳導體,銅等傳統金屬厚度低於 50 奈米導電性能就會變差。即使室溫工作,磷化鈮厚度低於 5 奈米時也比銅導電更好,銅線很難跟上快速發射的電訊號,並因發熱損失更多能量。

真正高密度電子產品需要非常薄金屬連接,如果不能好好導電,會損失大量功率和能量。更好材料可幫助細金屬線耗費更少能量,卻效果更好,對奈米級電子產品用導體絕對很有幫助。最佳候選者需有極精確晶體結構,但需要非常高溫才能形成。

磷化鈮是單晶晶體結構,可在較低溫度製備。研究員於 400°C 沉積薄膜,足以避免損壞或破壞矽基電腦晶片。因完美晶體在奈米電子學很難用,如果無定形或稍微無序,仍提供需要特性,就為潛在應用打開大門。

儘管磷化鈮薄膜是希望的開端,但暫不必指望能馬上取代銅,因較厚薄膜和金屬線,銅仍然是最佳導體。磷化鈮可用於非常薄連接,並為研究其他拓樸半金屬導體開啟先機。團隊已在研究類似材料,看是否可提高磷化鈮性能。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