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半導體業近期面臨諸多挑戰,如中國成熟製程產能過剩、台積電千億赴美投資、4 月 2 日對等關稅等議題,市場擔心台灣「矽盾」正在逐漸崩解。台積電研發處前處長、台大領導學程兼任教授楊光磊認為,台灣應該要學習「轉大人」,開始布局屬於台灣的「全球盾」,這些都能加強半導體業面對挑戰的防禦能力。
談到中國成熟製程產能過剩,楊光磊表示關鍵在於客戶選擇中國還是台灣的產能,考慮到美國可能改變政策,台灣供應鏈仍較自由。目前看來,美國應該不會過度限制成熟製程,因為對自身利益影響不大,如果做了負面效應可能超過潛在利益。但針對先進製程,美國勢必會制定相關政策加以管控。
那台灣該如何因應?楊光磊直言這世界會不斷變化,台灣需學習「轉大人」。台灣很多優勢都優於中國,但成功之後就開始停滯,基本上被「逼」時才會長大,既然現在遇到了,就該想辦法改善。
楊光磊也強調台灣優勢不僅是台積電,還包括半導體人才培養與教育競爭力,「台灣現在要做的,是用半導體教育來教導全世界,用台灣技術交朋友。」透過幫助其他國家設立「類工研院」的角色,讓他們以台灣半導體技術做為基礎進行開發和創新,成果出來時就有機會回來台灣進行量產,因為在當地量產成本可能過高,而且使用的是台灣技術,「如此一來,這已經不是矽盾,而是『全球盾』」。
楊光磊指出,「矽盾」的定義如果是美國需要台灣晶片,在台海危機時會增加美國保護台灣的動機,那隨著晶片在美國製造,「矽盾」這個詞的效益可能淡化,但不代表美國不會幫助台灣,也許會是「第一島鏈」等另一種思維,而非矽盾。他也表示,台灣目前唯一的風險只有戰爭。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延伸閱讀:
文章看完覺得有幫助,何不給我們一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