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宣布對所有進口汽車加徵 25% 關稅,此一消息不僅造成日韓車廠股價重挫,也再次點燃市場對全球汽車產業鏈重組的討論熱度。
針對此一發展,已有不少報導著眼於短期的股市反應與關稅幅度,但更值得關注的是,這波關稅是否會揭開日系車廠深層結構問題的序幕,尤其是對美國市場的高度依賴,以及在全球製造布局上的風險暴露。
日系車廠的結構性風險:對美銷售依賴過高、在地化進度不足
事實上,日本車廠長期以來對美國市場過度依賴,這不僅是營收結構上的選擇,更與日系品牌在北美市場建立的品牌信任與售後服務有關。然而,隨著川普強調製造業回流、鼓勵「美國製造」的政策愈發強勢,這種依賴模式也開始顯露出其脆弱之處。
尤其是一些本地產能配置不足的二線車廠,在關稅壓力之下,其獲利能力與市場競爭力都將受到明顯衝擊。筆者曾在與供應鏈夥伴互動中觀察到,即便是某些已在美國設廠的企業,面對政策轉變時也反應遲緩,原因在於多年來習慣於穩定輸出模式,對政策不確定性的準備明顯不足。
更進一步地說,全球汽車製造已高度依賴跨國供應鏈與零組件協作,而非單一地區可完全自給。川普的關稅舉措,不僅對整車出口形成打擊,也可能進一步干擾上下游零組件的物流與成本配置。這對於本就高度仰賴外部供應商的日系車廠來說,是一個不得不正視的結構性挑戰。
汽車產業地緣風險升溫,川普政策能做為產業重構推力?
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已不僅是短期貿易談判籌碼,筆者認為,這更可視為一種驅動產業重構的催化劑。與其單純將關稅視為「限制出口」的工具,不如理解為一種誘導企業將更多生產、投資與技術資源導入美國本土的誘因設計。從這個角度來看,日系車廠若僅靠擴建美國工廠來對應關稅風險,恐怕只是治標不治本,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根據全球市場變化,打造具彈性與分散化的製造體系。
此外,日系車廠在應對地緣政治風險方面,普遍展現出一種保守且漸進的決策風格。這與日本企業文化中的「穩健經營」理念密切相關。長期以來,日本製造業強調品質控管、標準化流程與內部協調,將企業經營視為長期責任而非短期逐利,因此在策略調整上習慣經過多層次會議與風險評估,即便面對突發政策變動,也傾向維持現有模式、觀望為主,避免貿然行動造成系統性風險。
這樣的經營風格固然有助於確保產品與服務的穩定性,並在穩定市場環境中展現高度韌性,然而在當前地緣政治快速變化、全球供應鏈持續重組的背景下,保守應對方式卻可能錯失戰略先機。
在供應鏈配置與決策過程上,這些企業普遍更傾向「內部整合」的經營邏輯。然而,這樣的體系在面對突如其來的關稅、貿易障礙或地緣衝突時,往往缺乏調整彈性。例如,當單一區域出現政策風險時,缺乏替代產線與多元化物流路徑的日系車廠,將更難以迅速轉移生產、因應變局。
重構全球戰略布局,才是日企破局之道
川普的汽車關稅政策雖然突如其來,但對日本汽車產業而言,其實是一場早該來的壓力測試。長期以來,日系車廠過於依賴美國市場所建立的獲利模式,在當前保護主義與產業內部競爭加劇的雙重壓力下,已無法穩健發展。未來幾年,關鍵將在於日本車廠能否善用這場「政策風暴」為契機,推動全球產能再平衡,強化在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的布局,同時在電動化與數位轉型的浪潮中掌握技術主導權。
(首圖來源: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