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美國川普政府宣布自 2025 年 4 月 9 日起,將對多數主要貿易夥伴加徵 10% 關稅。其中,乘用車進口將面臨高達 25%的關稅,汽車零組件也將在一個月後納入課稅範圍。川普政府此舉用意在縮減貿易逆差、促進國內就業,並強化美國製造。不過,這項政策是否真能如預期發揮作用?或將引發連鎖性的經濟衝擊?市場研究及調查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做出相關報告。
消費者因價格上升,導致需求減弱而承受壓力
關稅開徵將直接推升消費性電子、汽車等核心產業的進口成本,品牌商勢必轉嫁成本至消費者端。消費支出壓縮將導致需求降溫,恐進一步波及全球科技供應鏈。因此,價格上升等於需求下降,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很難有好結果。
智慧型手機產業面臨進退兩難產業困局
目前美國並未自製智慧型手機,整體供應鏈高度依賴中國、韓國、台灣、印度與越南等亞洲國家。蘋果、三星、Google 等品牌仰賴的跨國製造體系短期難以轉移至美國。除非政府提供龐大補助,並解決熟練人力不足等挑戰,否則不具成本優勢。Counterpoint Research 強調,若政策意圖是逼迫品牌商回美製造,那成本與人才問題將成為難以逾越的門檻。
半導體雖暫時獲得豁免,但長期仍然會受波及
雖然,半導體目前未被列入加徵項目,但作為智慧型手機等產品的上游關鍵,供應鏈一旦受擾仍將間接受創。印度積極爭取成為全球半導體新樞紐,許多企業已啟動在地投資布局。不過,建廠週期長、資金與技術門檻高,短期成效仍待觀察。Counterpoint Research 強調,半導體產業衝擊可能延後一季浮現,取決於目前庫存水位。
關稅衝擊汽車產業,新車價格恐飆升至 8,000~15,000 美元
面對 25% 的進口關稅與後續零件課稅,新車售價將大幅上漲,消費者可能轉向二手車市場,連帶推升維修成本。歐洲、日本、韓國等主要車廠面臨極大壓力,產能與營運策略須重新調整。Counterpoint 指出,新車市場恐趨疲弱,對二手車銷售反倒是利多。
印度若能掌握時機,有望崛起為供應鏈新勢力
長遠而言,對中國與亞洲製造基地的關稅壓力,將促使全球企業加快供應鏈多元化腳步。印度若能解決資金、技術與人才三大瓶頸,有望成為半導體設計、封測乃至晶圓製造的潛力基地。報告表示,供應鏈重組的初步跡象已經可以看到,未來取決於印度如何整合資源、加快布局。
中國宣布反制美國高關稅,全球貿易風險升高
美國公告關稅政策不到 24 小時後,中國隨即宣布自 4 月 10 日起對美國進口商品加徵 34% 關稅,並將 27 家美企列入限制名單,同時對七項稀土礦物實施出口管制。對此,Counterpoint Research 指出,中國真正想買的產品如 NVIDIA 晶片與半導體設備,美國早已禁止出口。這場博弈可能將進一步升級,造成美國本土企業與消費者雙重受害。例如 Intel 已因 PC 市場低迷面臨挑戰,若再受中國報復性關稅打擊,可能被迫讓出部分市占。至於 PC 品牌,則可能轉向使用不在美國生產的 AMD 或 Qualcomm 晶片。
歐洲與英國等地緊急協商因應
因為股市震盪反映出市場對全球經濟前景的憂慮,這可能促使各國政府加快回應行動。 Counterpoint Research 指出,各國可能的應對措施包括加徵報復性關稅(如中國所為)、提供受衝擊產業補助(如台灣政府已承諾的 26 億美元援助)、積極展開多邊談判,爭取緩解關稅壓力。
未來展望發展,全球供應鏈進入不確定新常態
對消費者而言,從 iPhone 到 SUV 的售價全面上調恐難避免。對科技與汽車企業高層來說,短期波動勢不可免,唯有持續聚焦創新、發展ADAS、自駕車與次世代晶片技術,才能於長期競局中勝出。而對政策制定者而言,關稅或許是一種談判工具,但從經濟永續性角度看,通膨壓力恐迫使政策短期內修正。
(首圖來源:Flickr/Gage Skidmore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