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年輕人而言,生活太依賴手機,譬如導航,可能會降低大腦認知功能,但對老年人不是如此。最近《自然人類行為》 期刊研究發現,至少對 50 歲以上的人來說,數位失智症假說可能不成立。
德國神經學家和精神病學家 Manfred Spitzer 在 2012 年提出「數位失智症」假說,指出數位設備使用增加導致對科技的過度依賴,反過來削弱我們的整體認知能力,主要原因是被動螢幕時間增加、將認知能力轉移給技術、更容易受到干擾。
確實看電視是一種被動和久坐行為,無論是對身體上還是精神上都沒有好處。但使用網路設備卻不一樣,至少目前科學家還沒有發現數位失智症假說的證據。一項新研究梳理 57 項涉及 41 萬平均年齡為 69 歲的人使用數位科技對大腦認知能力的影響,更進一步證明數位科技使用的好處。
研究針對的形式包括電腦、智慧型手機、網路、電子郵件、社交媒體或「混合/多種用途」。認知障礙則被定義為輕度認知障礙或失智症,或在認知測試中表現不佳。研究發現,使用科技與認知障礙風險降低 58% 相關,比其他已知的保護因子相似或更強,例如體力活動風險降低約 35% 或維持健康的血壓風險降低約 13%。即使調整教育、收入和其他生活方式等因素後,關聯性仍然成立。
學新技術是種智力鍛鍊
但作者表示,研究結果並不代表全面支持無意識的滑手機,由於這項研究對象在研究開始時已經是 69 歲了,現代科技與他們年輕時候接觸的技術差太多了,使用數位技術對他們而言,必須付出很大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在接觸現代數位技術之前,他們的大腦也已經發育良好。
研究分析數位技術對老年人認知有益,主要是三個因素,即複雜性、聯繫性和補償行為。數位工具可以幫助人們參與複雜的活動,並增強他們的社會聯繫,這兩者似乎對衰老的大腦都有好處。數位技術還能讓人們更輕鬆的彌補認知能力下降和功能障礙,例如使用 GPS 找路,或設定帳單付款或服藥的提醒。
研究指出,數位技術可以幫助人們提高神經活躍度,來降低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還有一種可能是,使用科技的老年人可能已經擁有更活躍、更有彈性的大腦,也可以解釋為何他們經常使用科技。
非參與這篇論文的其他專家認為,現在普遍的看法是科技讓人們變得愚蠢或健忘,這項研究讓人放心,至少適度使用技術,與認知能力下降無關,適度參與應該會為一個人的生活帶來快樂、真誠的連結、創造力和智力刺激。此外,研究結果也代表研究人員不再膠著在螢幕時間長短這種盲目接受的觀念。下次長輩要求我們教他們使用手機新功能,不需要假設他們學不會,而是可以更積極一點,教他們更多,幫助他們鍛煉大腦,增強認知功能。
- Older people who use smartphones ‘have lower rates of cognitive decline’
- Technology use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isk for dementia, study finds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