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米進入種子資料庫,難道植物也在滅絕中?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23 日 8:30 | 分類 生物科技 , 農業科技 , 食品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台灣小米進入種子資料庫,難道植物也在滅絕中?

大家常聽到濱危物種,例如石虎只剩幾百隻,台灣黑熊因為盜獵而近乎絕跡,最近好不容易有觀察到野外活動跡象,或是近幾年人工復育有成的櫻花鉤吻鮭。對於動物的滅絕跟消失,似乎是比較常聽見的新聞;但植物呢?其實全球有非常多的植物因為各種因素逐漸滅絕,例如馬來西亞的毛柄秋海棠,因為棲地破壞,至目前為止在野外找不到任何植株。

在全球氣候變遷與人類活動加劇的背景下,植物滅絕正以驚人的速度發生。台灣號稱海拔落差跟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著稱,但根據《2017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評估結果,全台已有27種植物在野外滅絕,另有近千種列為「國家極危」、「瀕危」或「易危」等受脅等級。換言之,五種台灣植物中就有一種正面臨生存危機,這不僅是植物的消失,也是整個生態系統健康亮起紅燈。

植物滅絕的原因不勝枚舉。從都市化導致的棲地破壞、農地開發的侵入、非法採集的持續,到極端氣候帶來的災難,例如乾旱、暴雨與氣溫異常,無一不加速了植物的消亡。而對於原本分布範圍狹窄、族群數量稀少的特有植物而言,一場豪雨、一場土地開發案,就可能是族群滅絕的最後一擊。

在這樣的情勢下,各國紛紛投入保種行動,試圖透過種子保存來為未來保留復育的希望。台灣也不例外。2024年,台灣首次將170種來自原住民族群的小米種原送入「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這座位於北極圈內的冷凍保險庫,被譽為「農業諾亞方舟」,用以備份全世界的作物基因資源。然而,這個號稱最安全的種子庫,其實也並非絕對無虞。

種子儲存是最後一道防線

近年因氣候暖化加劇,北極永凍層出現融解現象,2017年甚至發生種子庫入口區因冰雪融化而淹水的事件。雖然庫內種子並未受損,但這樣的事件無疑為全球種子保存敲響警鐘——即使是設計來抵抗世界末日的設施,也無法完全對抗自然變化的威力。

這一事件提醒我們,保存種子固然重要,但唯有植物以原始樣貌存在於自然環境中,才能真正守護生物多樣性。種子儲存是最後一道防線,並不能取代原棲地的保育與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的自然演化過程。每一種植物的消失,不僅代表著一段基因的消滅,也可能意味著與之共生的昆蟲、動物、微生物甚至整個棲地的瓦解。

台灣在保育上的努力值得肯定,無論是物種的復育或是保存,還是參與國際保種合作,但更重要的是全民對植物滅絕問題的認識與行動。唯有讓保育不再只是科學家的工作,而是全民參與的共同責任,台灣的綠意與生機才有機會延續至未來世代。

面對這場逐漸加速的植物滅絕危機,我們不該只是備份種子、紀錄消逝,更該在尚有希望之時,奮力守護這片土地上的每一棵植株。這不僅是對自然的尊重,更是對未來人類生活與之共存的責任。

(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