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素週期表上重元素的起源是物理學最具挑戰性問題之一。最近,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團隊新研究鎖定包圍坍縮恆星的物質「繭」,表明在高能光子噴流作用下,坍縮的恆星外層會被溶解成中子,從而引起一系列物理過程並導致重元素形成。
創造鈾(uranium)、鈽(Plutonium)等重元素需要極端條件,宇宙約一半重元素透過罕見的「快中子捕獲過程(R 過程)」形成,這些過程需大量中子參與,但自由中子半衰期約 15 分鐘,嚴重限制重元素形成所需豐度。
為解開這道謎題,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團隊提出種新現象,即這些中子並非一開始便存在,而是於恆星內部塌縮過程動態生成。
隨著核心燃料用完,一顆大質量恆星無法再抵抗自身重力,進入死亡階段開始塌縮,於中心形成一個黑洞。若黑洞轉得夠快,則強大重力場會引發強大噴流,並於恆星周圍形成熱「繭」,隨後交互反應產生大量光子,其中一些能量極高。
研究探討了高能光子如何將恆星外層轉化為中子,在噴流與恆星材料交界處,高能光子可與原子核相互作用,將質子傳遞至中子;原子核也可以溶解在單個核子,從而產生更多自由中子引發 R 過程,團隊計算表明,與高能光子和物質的相互作用可能在奈秒之間產生中子。
除了理解重元素從何形成、確認宇宙重元素工廠在哪,新理論框架還有助解決中子遷移(neutron transport)、多物理場(Multiphysics simulation)等關鍵現象,可能也有助解釋千新星(kilonova)起源。
團隊希望接下來能對模型進行模擬,以進一步驗證新框架有效性。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