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藥成分污染河水,竟幫助鮭魚成功遷徙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03 日 0:00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安眠藥成分污染河水,竟幫助鮭魚成功遷徙

多數河流生長的鮭魚必會游至大海,長大成熟並洄游以完成生命週期。最近瑞典科學家發現,安眠藥成分污染水源後,竟有助大西洋鮭魚(Atlantic salmon,Salmo salar)穿越激流,順利進入大海。論文發表於《Science》期刊。

瑞典農業科學大學(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主導,結合澳洲葛瑞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河流研究所(Australian Rivers Institute)等國際團隊,是迄今最大規模研究,揭示藥物污染(pharmaceutical pollution)對野生動物的深遠影響。

安眠藥如何污染河川湖泊?

研究聚焦常見處方藥物成分 clobazam,是抗焦慮與鎮靜藥物,常治療失眠、癲癇等神經疾病。因使用廣泛,且傳統污水處理系統難完全分解,還是會經排水系統進入河川湖泊,成為看不見但存在的污染源。雖然殘存濃度很低,但研究結果令人驚訝:這些微量藥物竟大大提升鮭魚從河流遷徙到海洋的成功率。

團隊於瑞典達爾河(River Dal)實際實驗。此河為鮭魚前往波羅的海的重要遷徙路線,但沿途有兩座水壩,常成為阻礙牠們的障礙。科學家將緩釋型 clobazam 微型裝置植入鮭魚身體,搭配無線電追蹤,觀察行為變化。結果顯示,暴露於此藥物的幼年鮭魚穿越水壩時速度與成功率皆明顯提升。

藥物污染竟對鮭魚有利?

雖然看起來好像是「好處」,但澳洲學者馬可斯·米凱蘭傑利(Marcus Michelangeli)博士強調:「任何干擾野生動物的行為,都可能引發連鎖生態衝擊。」更多實驗顯示,clobazam 會改變鮭魚群游行為,使牠們更勇於冒險,暴露於更高被捕食風險,甚至干擾族群數量穩定。

藥物污染已被聯合國列為全球水資源管理的重大挑戰。全球水域偵測到逾 900 種藥物成分,來源除醫療廢水外,也包括畜牧與個人保健產品。clobazam 這類神經系統用藥物,即使微量,也可能對魚類、兩棲類、鳥類等產生明顯行為與神經反應。研究最大突破,在於自然環境觀察到藥物的實質生態影響,彌補實驗室研究的侷限。

這發現令人擔憂,科學家提出可能解方,包括提升廢水處理技術,如活性碳與先進膜系統,以及推動易分解的綠色藥物,並強化監測與制定排放標準等。換句話說,我們不僅應關注吃了什麼,也要正視「吃過什麼」,是否仍殘留水中,繼續影響其他物種。

研究關注不只鮭魚行為與 clobazam,更是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錯綜複雜的連結,以及看似微不足道的藥物分子,如何擾動河川平衡。從河川游向大海,是鮭魚生命週期至關重要的舉動,也是攸關族群延續的關鍵時刻。若我們無法守護鮭魚旅程,最終受影響的或許還是人類。

(首圖來源:Pixabay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