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汽車產業向來以高品質與技術創新著稱,全球市場占有率穩定。然而,隨著 2025 年美國總統川普再次對外國進口汽車祭出 25% 的高額關稅,日本車廠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做為產業龍頭的豐田汽車,預估 2026 的淨利將大幅下滑 34.9%,來到 3.1 兆日圓,顯示貿易政策對企業營運產生顯著衝擊。
由於美國占豐田總銷售的約四分之一,這項政策變動極可能影響其全球營運策略。同時,日圓兌美元升值亦進一步削弱海外利潤。此情勢突顯出日本汽車產業需迅速調整布局,從成本控管、供應鏈重組到市場多元化,尋求突破之道。
日本車廠的美國依賴,是否已經過深?該重視風險管理?
根據財報與市場分析,美國市場對豐田、本田與日產等車廠的營收貢獻仍極為顯著,這樣的高度集中令人憂心。雖然長期以來日系車深受美國消費者青睞,但問題在於,當主要營收來源一夕之間面臨制度性風險時,企業是否具備快速轉彎與多元應對的風險管理能力?答案明顯是肯定的。
這也不是第一次發生類似情況。早在2018年,川普政府便曾提出汽車關稅威脅,雖未全面實施,但已讓各車廠感受到壓力。而這次則是實質衝擊,且在政治氣候日趨保護主義的情勢下,未來是否還會再度升級,值得高度關注。也因此,豐田與其他日系車廠是否該更積極推動市場多角化,成為眼前的重要課題之一。
製造與供應鏈必須重新布局,僅靠日本出貨已不敷使用
面對25%關稅這樣的結構性變動,僅仰賴出口調整或匯率對沖已無法應付。實際上,過去幾年,豐田、本田、日產等車廠已逐步在美國、墨西哥、泰國等地設立組裝工廠,但多數核心零件仍仰賴日本出貨。這也說明,在美國國內生產比例不足的情況下,車廠仍暴露於政策變動的高風險中。
那麼,進一步的在地化製造是否成為必要選項?答案可能是肯定的。不過在地化也並非萬靈丹,其牽涉的不只是設廠與生產線轉移,還包括零組件本地供應、生產品質控管、勞動力培訓等多層面議題。例如,豐田若要將一部分零組件轉由美國供應商提供,勢必會遇到供應穩定性與品質驗證的課題。
此外,過往日本汽車產業之所以能長年維持高品質、低瑕疵率,正是仰賴其高度整合且密集分工的供應鏈系統。而供應鏈一旦移轉至海外,這樣的工藝式精緻運作體系是否仍能維持?這是值得觀察的產業演進難題。
日圓升值看似財務問題,實則是營運結構的壓力測試
匯率波動對出口型企業向來是重要變數,但2025年日圓升值卻與過去不同,它並非短期現象,而可能是結構性轉強的開始。當美元政策反轉、全球資金轉向避險貨幣時,日圓升值形成趨勢,日本車廠也難以獨善其身。
以豐田為例,其美元營收若在帳面上因匯兌而縮水,即使實際銷量穩定,報表獲利也會顯得大幅下滑。部分企業固然透過期貨避險工具試圖抵銷影響,但效果仍屬有限。根本之道仍是提升海外營運自給率,讓營收與支出幣別一致,以降低匯率對整體業績的干擾。
這也再次呼應前述供應鏈與製造本地化的重要性。當全球局勢不再如以往穩定,企業若仍堅守日本生產、全球出口的經營模式,將難以承擔突如其來的政策與金融市場風險。換句話說,日圓升值既是挑戰,也是一種提醒:企業營運架構是否已跟得上新時代的變化?
危機未必是壞事,日本汽車產業將迎來「再平衡」的契機
這場由美國關稅與日圓升值引發的營運衝擊,對日本汽車業而言,將是一場全方位的壓力測試。然而,危機之中亦藏轉機。它迫使企業重新審視原有的市場依賴與供應體系,也促使產業開始思考在全球局勢不穩下的應變策略。
未來,日系車廠若能有效調整市場布局,加快海外在地化製造,並調整與當地供應商的合作關係,將更具全球競爭韌性。同時,這也是一次深化電動化與智慧車策略的轉型良機。若能在此時順利跨出轉型第一步,或許這場壓力,將成為日本汽車產業邁向下一波黃金十年的啟動點。
(首圖來源: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