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從哪裡來?(下)解碼原行星盤的五段演化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23 日 22:01 | 分類 天文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行星從哪裡來?(下)解碼原行星盤的五段演化

2014 年智利阿塔卡瑪沙漠的大型毫米/次毫米波陣列(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ALMA)首度公布 HL Tau 星盤的高解析影像,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這顆年僅百萬年的年輕恆星,周圍塵埃盤竟出現清晰的環帶與縫隙,首次提供行星可能極早期便開始改變盤面結構的觀測證據。這項發現引發天文學界對行星形成時機與機制的廣泛討論:行星是否恆星尚未完全「長大」之前,就開始重塑周圍環境?

2018 年後續研究顯示,類似結構在多數原行星盤普遍存在,激起了「是否為行星所致」辯論,也讓天文學界更關注結構成因。2021 年,天文學家提出一套五階段的原行星盤演化模型,描述從年輕盤的平滑結構到出現環帶、間隙與中央空洞的過程。研究員現在結合 ALMA 觀測資料與高階數值模擬,成功建立五個演化階段形成條件與動態過程,支持這套模型假設的行星形成機制。

原行星盤的演化可歸納為以下五個階段:

  • 階段 I1(初期):盤面結構仍然平滑,幾乎看不出明顯環帶或間隙,尚未有行星形成的跡象。
  • 階段 II2(中期):原行星開始出現,重力作用在盤面挖出初步間隙,形成早期環帶結構。
  • 階段 III3(中期):行星進一步成長,盤面環帶與縫隙更明顯,顯示巨大行星可能百萬年內甚至更短時間,於遠離母恆星的位置成形。
  • 階段 IV4(後期):盤面中央出現明顯的塵埃空洞,表示行星與盤面間的交互作用加劇,系統進入後期演化階段。
  • 階段 V5(後期):中央空洞更擴大,盤面結構轉變顯著,反映行星形成對盤面造成的長期影響。

▲ 上方顯示原行星盤五演化階段的模型示意圖,下方列出 15 個實際由 ALMA 拍攝的原行星盤影像,依結構特徵分別對應不同演化階段。(Source:論文

這些演化階段形成,推測與行星盤中造成的壓力變化有關,改變氣體密度與塵埃的堆積分布,促成環帶與縫隙等結構出現。模擬結果顯示,即使行星質量與軌道差異甚大,仍可能形成與 HL Tau 類似的盤面樣貌。這項研究不僅深化理解 HL Tau 影像,也為行星與盤面互動的物理機制提供重要線索。將來若能觀測到更小、光度更低的岩質行星,有助釐清類地行星的形成過程,並補足對太陽系起源的認識。

(本文由 台北天文館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ALMA Observatory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