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釀失業潮只是表面!我們必須思考:人類還能做些什麼,或成為什麼?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09 日 12:3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人力資源 , 職場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AI 釀失業潮只是表面!我們必須思考:人類還能做些什麼,或成為什麼?

在人工智慧(AI)迅速發展的今天,許多工作正面臨被取代的風險,然而,真正的危機不僅在於失去工作,而是人類在這個全自動化世界中逐漸喪失的意義與身分。

根據Gartner的預測,到2027年,超過40%的自主AI項目將因成本、價值不明和治理缺口而被取消,這並不是失敗的徵兆,而是系統過於複雜、發展過快的結果。

AI不僅在取代任務,它還在重塑人類的身分,侵蝕我們的目的感。隨著AI系統自動化越來越多的決策和行為,個體性面臨被壓平的風險,取而代之的是演算法的統一性。以亞馬遜的徵才演算法為例,該演算法因為優化了錯誤的信號,無意中對包含女性一詞的簡歷進行了懲罰,這顯示出優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偏差。

隨著自動化的加速,對於普遍基本收入(UBI)的呼聲也在增長,然而,這場辯論忽略了一個更深層次的變化:人們是否能夠找到足夠的意義。AI伴侶應用程式Replika已經為數百萬用戶提供了情感連結和治療性對話,對某些人來說,它不僅僅是一個工具,而是一面鏡子,開始定義他們的身分。

在企業中,Salesforce的Einstein GPT已經能夠生成簡報、撰寫銷售郵件並自動跟進,隨著認知勞動的消失,領導者必須思考:人們還能做什麼,成為什麼?我們正進入一個普遍基本意義(UBM)的時代,未來十年最有價值的平台不僅會優化生產力,還會賦予人們信仰的東西。

然而,這種自動化的便利性也可能導致經濟參與的崩潰。正如SuperTruth的共同創始人Bobby Hill所言,AI的風險不僅在於取代勞動,而是創造出一個如此高效的經濟,以至於不再需要人類的參與。Spotify於2023年推出的AI DJ不僅播放音樂,還模仿個性,調整語調,這使得用戶不再是選擇音樂,而是被演算法所迎合。

這些系統不僅僅是工具,它們還可能成為一種過於舒適的環境,讓人們不願意離開。AI的強大在於它的舒適性、對齊性和個性化,但當這些特徵應用於社會生物時,可能會導致身分的扁平化。人類的基本需求是歸屬感,但這種需求也可能導致我們的個體性被壓制。

未來的AI系統不僅會反映我們的品味,還會教會我們喜歡什麼。這是一個樂觀的觀點:AI可能使我們擺脫繁瑣的工作,提升我們的創造力、洞察力和連結感。然而,若AI選擇我們所愛的藝術、所寫的書籍和所信仰的事業,那麼,我們究竟成為了什麼樣的人?

這不是對機器人統治者的警告,而是對設計師、CEO、工程師和投資者的呼籲:意義必須成為產品的一部分。否則,您所構建的系統將悄然消解您所聲稱要服務的人。若我們不將意義嵌入塑造我們選擇的系統中,最終將會醒來發現──雖然一切運行良好,但卻沒有任何意義。這才是AI的真正代價,不僅是工作損失,更是我們曾經工作的原因的靜默滅絕。

(首圖來源:AI 生成)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