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門子數位工業軟體旗下西門子 EDA 今(17 日)舉辦年度 IC 設計技術盛會「Siemens EDA Forum Hsinchu 2025」,由執行長 Mike Ellow 發表演講,認為現在是面對「兆級的機會與挑戰」。回顧過去,半導體產業從創立之初花約 30 年時間才達到 1,000 億美元規模;但如今,預期從 2030 年的 1 兆美元,到 2034 年將翻倍達到兩兆美元,只需要短短四年。
Ellow 觀察,目前全球趨勢主要圍繞在軟體、AI、永續性、半導體供應鏈。他表示知名風險資本家馬克・安德遜曾說過「軟體正在吃掉世界。」(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但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則認為「AI 正在吃掉軟體。」(AI is going to eat software.)Mike Ellow 以賓士為例,表示該公司說自己是間軟體公司,這代表產業觀念已經大幅改變。
此外,AI 發展的最大限制其實不在技術,而是工程師與人類的想像力。尤其生成式 AI 的採用速度比歷來任何技術都來得更快、影響更廣;而在永續發展部分,企業不僅要有效利用天然資源,同時也要實現營運與獲利目標;在這些挑戰下,半導體業正是關鍵骨幹,協助企業用可商業化的方式實現目標。
另從設計角度來看,Ellow 指出,不管 3DIC 還是異質整合,越來越多朝向小晶片整合,同時 4 奈米以下晶片會更為透過小晶片實現,但仍面臨諸多挑戰。他舉例,目前有 75% 先進專案進度是延誤的,初次投片即成功的比例甚至不到 15%。此外,先進製程成本和所需時間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人才短缺問題也日益嚴峻,大學畢業的新進工程師無法完全補足產業所需,工程團隊如何持續精進,也成為當前的關鍵課題。
Mike Ellow 指出,主要還有多領域系統設計的困難,例如當前設計已不再只是純硬體,而是結合軟體、機構與電子元件,這種跨領域整合容易導致非確定性的互動行為,特別是在軟體定義的設計架構下,更常出現預期之外的系統效應;再來是超越晶體密度的挑戰,不只是堆疊更多的電晶體,如何有效管理熱、機械應力與互聯問題,尤其是在 3DIC 的結構下,製造的可行性與可靠度都變得更加關鍵;第三個是生態系協作障礙,這不僅涉及單一企業內部的跨部門合作,更延伸到多家企業之間的即時協作,包括資料交換的即時性、介面與規格的標準化、以及跨組織的協作流程,這些都必須更緊密整合,才能在晶片整合過程中,有效掌握成本、開發時程與功能實現的可預期性。
隨著系統日益複雜,如何進行有效的系統分析,特別是在存取權限的設計與潛在獲利機會的創造,成為一項關鍵議題。其中,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技術的發展扮演了關鍵角色。藉由多層次的堆疊與模擬,不僅可以預測系統行為,更能掌握其對未來運營與設計決策的影響。
同時,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問題也逐漸浮上檯面。如何清楚掌握軟體與硬體的相互依賴與變動,是確保系統穩定運作的關鍵。一旦配置出現失誤或缺乏彈性,將可能導致更複雜、更難修復的後續問題。
至於 3DIC 技術之所以現在能實現並推向量產,除了製程與材料的成熟外,也與系統整合能力的提升密不可分。藉由優化設計工具與 EDA 軟體的支持,才能真正發揮 3DIC 的潛力,推動技術發展邁向新的里程碑。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