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缺人更缺對的人!資策會推人才驗證、精準課程、職能護照三大解方助攻企業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03 日 9:00 | 分類 人力資源 , 職場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企業缺人更缺對的人!資策會推人才驗證、精準課程、職能護照三大解方助攻企業

大缺工時代,無論是基層職務,還是高階技術人才,企業普遍面臨「人不夠」與「人不對」的雙重挑戰,資策會提出透過人才驗證、精準課程規劃、數位職能護照三大解方,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教研所)所長張育誠提到,「人才驗證」與「數位信任」是企業補強質與量的新解方。

人才驗證解決企業兩大痛點

張育誠表示,對臺灣企業來說,人力資源主要有兩大痛點,第一是量不夠,第二是質不對,其中「量不夠」指的是徵才市場上的人數不足,而「質不對」更讓人頭痛,因為履歷漂亮、證照豐富,結果實際上崗卻無法達到期待的工作成效,反而讓企業困擾不已,整體面臨這兩大挑戰。

面對這樣的困境,資策會教研所提出三大解方,張育誠指出,首先希望透過第三方認證,為新進或轉職的人才做能力背書,證明其有足夠的品質與能力,但過去人們熟悉的認證多為考試,著重學科,其實會考試卻不一定會用,因此資策會教研所推動的驗證方式是「學科」與「術科」並行。

張育誠分析,以新鮮人和資深員工面對 AI 的挑戰來說,新鮮人對 AI 不陌生,因為是原生世代,熟悉個人應用,但將個人應用轉化成「企業應用」,以及遵守企業規範,這部分確實有困難,而資深員工對 AI 很陌生,常出現抗拒或無奈的狀態,因此企業需要設計誘因,推動資深員工跨出第一步。

精準課程規劃為企業打造即戰力

針對企業面臨「人力不足」問題,張育誠指出,首先可從內部挖掘人才,培養既有員工,例如財務人員經 AI 工具輔助,轉型做更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減緩人力缺口;再來是外部尋找,除了既有的新進人才管道,另外有三條可思索的新管道,首先是從國外找人才,特別是在疫情後,遠距或跨地域合作方式已逐漸被企業接受。

張育誠說明,第二就是延攬退休人才,因為許多 50-60 歲的人,退休後發現缺乏生活重心,但深具經驗又想返回職場的心態,適合補充人力需求,第三就是提供 Part-time 工作機會,吸引身心障礙者或無法全職的人投入職場,增加人力資源。

面對企業尋求「即戰力」人才,張育誠認為,資策會主張建立「職能護照」,這本護照會紀錄一個人完成過的課程、專案、考試或認證等資訊,真的就像護照蓋章一樣。以 AI 工程師為例,每個技能都要一步步完成,導入「精準課程規劃」的特色,是將「訓練」和「應用」結合,不僅要知道理論,更要在真實場景中能完成指定任務。

▲ 資策會推『職能護照』,結合內培、跨國人才、退休人力與 Part-time 機制,協助企業找到真正的即戰力。(Source:科技新報)

職能護照就是數位信任憑證

張育誠指出,職能護照的核心就是「數位信任」,資策會期望讓資料可信,減少企業人才發展的風險,而透過可信的第三方認證,協助企業快速判斷求職者的即戰力。

針對企業導入 AI 或建立人才驗證的流程,張育誠指出,資策會建議以「雙軌並行」方式推動,包括自下而上,由人資出發,協助每位員工建立基本能力,像是 AI 素養、資安意識與應用技巧;再來是自上而下,由管理階層決定企業導入 AI 的策略與範圍,進行小規模試驗,再逐步推廣。

張育誠分享,企業不可能一口氣全面導入驗證,而是要先選定小範圍試點,首先讓顧問設計流程,再協助工程師落地,最後擴大實施。於此同時,企業必須建立倫理與治理規範,避免資料外洩與誤用,並著重員工素養,而這部分不僅要會用 AI,更要懂得判斷 AI 結果的可信度。

可信任人才是企業永續競爭的關鍵

從資策會的角度來說,張育誠指出,AI 時代資訊爆炸,但可信度卻常令人存疑,從假訊息氾濫到 AI 生成內容,判斷資訊真偽,成為社會與企業都必須面對的挑戰,而這正是「可信任人才」的核心價值,因此就像 ISO 品質管理一樣有系統驗證、產品驗證,未來「人才驗證」將成為國際標準之一。

張育誠認為,信任讓人才發揮最大價值,過去人們怕電腦取代工作,現在人們怕 AI 取代工作,但真正會被淘汰的是不懂得使用 AI、不具備可信任能力的人。因此企業若能推動人才驗證、精準課程與職能護照三大機制,勢必就能同時解決「人不夠」與「人不對」的兩大困境。對企業而言,可信任的人才不僅是人力資源,更是推動數位轉型、永續競爭的關鍵驅動力。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