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 Arrow Lake Refresh 和 RTX 50 Refresh:哪來那麼多 Refresh?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07 日 7:50 | 分類 半導體 , 晶片 , 處理器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淺談 Arrow Lake Refresh 和 RTX 50 Refresh:哪來那麼多 Refresh?

進入第四季的 PC 產業除了各 OEM 開始拚促銷,Vendor 新品的資訊通常也會開始露出,然後在隔年的 CES 正式亮相,今年也不例外。

在年初都推出新品的英特爾和NVIDIA,紛紛傳出要在明年推出既有Arrow Lake和RTX 50的Refresh(小改)版本。但明明市場才剛經歷今年第二季RTX 50甫發表的混亂,怎麼才過了兩季又有Refresh?

回顧 Arrow Lake 與 RTX 50 在市場的表現

確實今年初Arrow Lake和RTX 50上市的混亂現在還歷歷在目。原本外界對於採用台積電N3B製程的Arrow Lake寄予厚望,畢竟先前採用台積製程的Lunar Lake在能效上表現亮眼。但實測後發現能效確實相較於Raptor Lake有進步,但效能卻開了倒車。雖然在更看重能耗的筆電上表現不錯,但市場普遍對Arrow Lake的評價還是不佳。

RTX 50的狀況就更多了。撇除效能增加幅度差強人意不說,連續兩次延後上市、上市後驅動和穩定性不佳、首波和Razer Blade的評測結果大翻車,以及對於多幀生成的過度吹捧讓外界批評是繼RTX 20以來最爛的一代。

所以英特爾和NVIDIA想要透過Refresh的小改版本來撥亂反正是合理之舉,但為什麼筆者說哪來那麼多Refresh的原因是在製程和架構都不變的狀況下,Arrow Lake Refresh和RTX 50 Refresh能撥多少亂、反多少正本就是問號,特別是Arrow Lake Refresh。NVIDIA至少還可以透過CUDA數量的調配來讓小改後的版本產生差異化。但Arrow Lake Refresh受制於台積電的製程,以往在自家製程上面可以透過強加電壓以取得更高時脈和效能的方法也不再適用,在不動核心數量的情況下根本很難和現有的產品做出差異化。

「新」成了新晶片唯一的賣點?

其實這也反映出近幾年PC晶片市場的奇怪現象:推出新版本是因為時間到了,而不是晶片本身的效能或是效率增加幅度到了一定水準才推出新版本,說穿了就是把以往在時空背景完全不同下所產生的摩爾定律套用在晶片本身進步幅度越來越困難的時代。最後就變成「新」成了新晶片唯一的賣點,消費者在意的效能和效率進步幅度卻是杯水車薪。

AMD似乎已經意識到了這點,所以即便到了年底這個各種傳聞滿天飛的時間,也尚未聽到明年有推出新產品的計劃。當然有人會說既有的Fire Range和Strix Point本來就很強勢,本來就不需要急著推出新產品。確實Arrow Lake相對來說弱勢,但就像筆者在前段所說的,如果小改後的版本做不出差異化,那為什麼不把已經不多的資源集中在下一代的Nova Lake?

RTX 50的概念其實也是一樣,儘管老黃的刀法一向精準,即便在CUDA數量沒有差很多的產品中再切出一個新版本,但筆者認為還不如趁這時間打磨近來頗掉漆的金字招牌─驅動,和持續優化幀生成所產生的畫面瑕疵,這樣才能持續擴大和對手的差距,也能真正為消費者帶來實質的效益。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