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前研發副總林本堅、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首度在國際專欄 Project Syndicate 與中研院士、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謝長泰共同撰文,以〈美國晶片法案如何傷害台灣〉(How America′s CHIPS Act Hurts Taiwan)為題,闡述美國半導體補助如何削弱台積電實力,使整個半導體產業更脆弱。
評論指出,先進半導體製造集中台灣,引起美國擔憂,擔心一旦中國封鎖或入侵台灣,供應鏈將變脆弱。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下稱晶片法案)試圖透過 520 億美元補助解決問題,鼓勵半導體製造商遷往美國。但照法案設計,目標無法實現,甚至可能削弱台灣最重要產業,威脅台灣安全。
晶片法案恐威脅台灣安全
目前半導體產業由分布全球的專業公司主導,台積電只專注合約製造,主要是高階晶片,其他重要公司有 AMD、Nvidia、高通、ASML、東京威力科創和 Arm。
專業化分工有兩大好處,首先,全球供應鏈每部分都可專注最擅長領域並更進步,有利其他供應鏈;其次,全球供應鏈各環節產能均提高,更能抵禦需求衝擊。
專業化成本代價是產業易受供應衝擊,這問題非台灣獨有,供應鏈所有環節都有潛在瓶頸,但沒有其他環節和台灣一樣面臨中國領土要求。因此美國和日本為台積電搬遷提供巨額補助,台積電在日本熊本和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建設新廠。
目前熊本一廠按計畫完工,台積電許多供應商也一起落戶,但亞利桑那州廠大幅落後,且台積電供應商也較少跟著落腳美國。
此外,台積電過去 25 年在華盛頓州波特蘭廠的經歷,使外界更懷疑亞利桑那州廠的前景。台積電當時很難找到能維持競爭力的勞動力,即使提供相同培訓和相同設備,在美生產成本仍比台灣高出 50%,因此,台積電選擇不再擴建波特蘭廠。
然而,根本問題在於,雖然美國工人在晶片設計技術嫻熟,但卻缺乏具備晶片製造所需的技能的工人,而這個專業技能在這領域相當重要。此外,工人必須一絲不苟、注重細節,並致力於實現一致性、完美性和及時生產,也要熟練地掌握設備的工作原理和現場數據。
該文章提到,台積電鳳凰城廠將繼續苦苦掙扎,因為具備半導體製造所需技能的美國工人實在太少,如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 2022 年所警告,透過將半導體製造遷往美國來尋求經濟安全,是昂貴且徒勞的做法。此外,美國補貼的 520 億美元數字看似龐大,卻不足以在鳳凰城創建個自給自足的半導體生態系統。
產業政策如同戰爭,補貼恐使台積電變調
產業政策可以發揮作用,但只有在適當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台積電就是最好的證明。該文章指出,台灣的產業規畫者明確選擇一個建立在現有製造優勢基礎上的利基市場,也沒有試圖複製當時領先的英特爾的模式,因為具備必要設計技能的台灣工人太少。同樣的道理,日本對台積電的補貼很可能會成功,因為日本已經擁有充足的熟練製造工人。
文章認為,產業政策與戰爭一樣,也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後果。提供免費資金/補助可能使台積電從一間堅持不懈地、專注於創新的公司,轉變為一家更關心如何獲得補貼的公司。隨著台積電試圖在鳳凰城解決問題的時間越長,管理層對其他事務的關注度就越少,這些問題非常嚴重,外傳也導致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於 12 月辭職。
最後,該文章也點出美國晶片法案所帶來的三大風險:
首先,如果台積電轉移關注點,失去對創新的投入,最大損失將是其客戶和供應商,其中大部分是美國公司。此外,還會阻礙 AI 發展,該領域很大程度上依賴台積電製造的先進晶片;其次,台積電可能減少在台產能投資,降低整個半導體產業抵御需求衝擊的能力。
最後,台積電可能迷失方向,以至於被另間公司取代,失去在先進半導體製造領域的領導地位。許多台灣人已將美國晶片法案視為美國企圖奪取台灣技術的行動,也對美國政客對台灣經商環境的負面評價、政局不穩時的應對回應表示不滿。
台積電從主導地位跌落,更進一步強化美國最終不在乎台灣的感覺。但如果台灣的經濟和安全受到削弱,對美國自身國家安全造成的傷害,將超過在美國實現更大半導體產能所帶來的任何利益。追根究底,台灣安全就是美國的安全。
美國晶片法案初衷良好、設計卻很糟糕,最終恐損害台灣經濟
該評論認為,儘管美國晶片法案初衷良好,設計卻很糟糕,非但不能在美國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半導體製造集群,反而可能對台積電造成長期損害,最終損害台灣經濟。美國更明智的做法是保護自身經濟安全的同時,加強台灣經濟安全,承諾保衛台灣,並在日本等國進行產能,可能才是一種戰略。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