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人馬小天體噴流新發現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10 月 12 日 0:00 | 分類 天文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半人馬小天體噴流新發現


天學家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觀測太陽系「半人馬小天體」(29P/Schwassmann-Wachmann 1,簡稱 29P),捕捉到未曾觀測的氣體噴流,有助深入了解半人馬小天體及行星形成過程。

「半人馬小天體」得名是因特徵兼具小行星和彗星性質,如古希臘神話的半人馬。這類天體處於天體動力學過渡階段,受行星微弱重力擾動,逐漸從海王星外穩定軌道(即古柏帶)向內太陽系移動。半人馬小天體逐漸從穩定小行星狀態轉為活躍彗星,最終可能成為短週期彗星。外太陽系冰凍環境,天體保存了數十億年,開始解凍後,得以觀測噴發或揮發物質,有助檢視太陽系形成時的重要線索,並研究從外太陽系冰凍原始狀態進化成彗星的過程。

29P是最著名半人馬小天體,以規律週期性噴發聞名。約六到八週29P就會出現活躍噴發,為外太陽系最活躍天體之一。最新韋伯望遠鏡觀測顯示,團隊發現29P新一氧化碳(CO)噴流,並首次觀測到未見過的二氧化碳(CO₂)噴流,為理解29P內部結構提供新線索。之前無線電波段觀測數據顯示,29P有股朝太陽(及地球)的CO噴流。藉由韋伯望遠鏡的紅外線觀測,科學家更靈敏探測其他化學物質,包括水(H₂O)和CO₂,而CO₂是太陽系碳主要儲存形式。但尚未在29P大氣發現明顯水蒸氣,可能與極低溫度有關。

▲ 29P的3D模型。(Source:NASA / ESA / CSA / Leah Hustak (STScI) / Sara Faggi (NASA-GSFC, American University))

團隊基於觀測資料創建29P噴流3D模型,顯示CO和CO₂噴流來自29P核心不同區域。雖然韋伯望遠鏡無法直接分析29P核心結構,但噴流方向暗示核心可能由多個成分不同的天體聚合而成。29P表面上CO和CO₂豐度差異明顯也支持29P可能由多部分構成的假設,或許是由兩個天體聚合的混合體,經歷不同形成過程。這發現挑戰對古柏帶原始天體形成和保存方式的理解。韋伯望遠鏡觀測如瞬間快照,團隊希望長期追蹤29P觀測噴流,更深入了解噴發機制。研究論文發表於《自然》期刊。

半人馬小天體可視為行星系統形成過程的遺跡,因長期身處極低溫環境,保存早期太陽系揮發性物質資訊。韋伯望遠鏡以卓越解析度和靈敏度,打開研究半人馬小天體的新大門。深入研究這些天體後,能更全面理解太陽系形成與演化。

(本文由 台北天文館 授權轉載;首圖為29P噴發示意圖,來源:Webb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