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會做家事才最難,專家:通用類人機器人還有長路要走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10 月 22 日 14:25 | 分類 機器人 , 自動化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原來會做家事才最難,專家:通用類人機器人還有長路要走


AI 與機器人注定要與人類共處,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且可能比人類工作者更有效率。但相較 AI 發展,機器人似乎沒那麼順利,專家點出問題,做出類人類機器人,比訓練 AI 大型語言模型還要難好幾倍。

我們期待終有一天,機器人可做所有無聊家務,只要不想做家事,機器人就能陪伴我們,還兼任護理師。然即使最近大型語言模型和生成式 AI 系統浪潮為人機互動開闢新機會,但實驗室以外,實體機器人仍只限工廠和倉庫,家用機器人則只能吸灰塵。

英國政府機器人計畫負責人承認,自 1950 年代以來,相較運算和軟體領域的進步,機器人發展驚人地慢,關鍵在支援聊天機器人的大型語言模型,是根據網路收集來大量資料訓練,但機器人需要根據物理收集資料訓練,為機器人建立龐大資料庫,遠比從網路收集難許多。

AI 機器人缺乏實體數據

現行機器人設計通常從手開始,因爲機器人許多應用案例,依賴於能夠精確而熟練的處理事物,且不會損壞物體,人類在這方面非常擅長,人類的手臂可以舉啞鈴,也可以做精細且輕柔的動作,人類也擁有出色的觸覺感知能力,相比之下,機器人就很難做到。

也就是因為如此,ChatGPT 等文本生成器背後的大型語言模型,可以在網路上共享的龐大人類語言語料庫上進行訓練,但是很難獲得有關摘草莓或吃草莓的感覺的數據,因此大型語言模型可以告訴你如何擰緊螺栓或繫鞋帶,但 AI 機器人本身無法執行這些任務。

機器人應用僅限受控環境

然而,唯有透過物理交互,機器人才能真正理解環境。專家認為,機器人可能很快可以應用在物流、汽車工廠等嚴格控管的環境,但進入家庭或公共場所是另一回事,一個主要挑戰是安全性,因為在工廠裡,機器人是與訓練有素的工人互動,如果機器人在公園裡,很難預期它會如何與孩子們以及一般人互動。

專家認為,機器人可能只會發生在工業環境中,零售業或是服務業,但那種人們期待的多功能家庭機器人,可以洗碗、洗衣服和遛狗的機器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至於照護機器人就更不用提了,這些角色需要更多精細動作之外,最好還是帶有人情味。

通用類人機器人是終極目標

許多 AI 專家認為,對於通用 AI 的未來,沒有機器人技術就不可能實現,只有具有物理形式的 AI,才能真正理解人類的世界,就像如果沒有我們自己的身體,人類智慧就不存在一樣。

最早提出各種炫目應用的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也坦言,有用的類人機器人時代已經到來,但通往真正通用類人機器人的道路將是漫長而艱難的,還需要很多年才可能實現。因此,在 AI 時代,可能需要重新定義家庭照護者的價值,這類工作需要更多精細動作與情感投入,將是科技最難取代的角色。

(首圖來源:Created by Freepik)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