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宣布營利化,AI 產業資金與治理的新挑戰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1 月 13 日 8:0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公司治理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OpenAI 宣布營利化,AI 產業資金與治理的新挑戰

科技產業快速發展,企業的商業模式已經不再限於單純的營利導向,尤其是在人工智慧(AI)產業中,如何在龐大的資金需求與公共利益之間取得平衡,成為企業治理的重要課題。

在此背景下,「公共利益公司(PBC)」成為一種獨特的企業結構,試圖在追求股東回報與實踐公共利益之間找到一個較為永續的交集。OpenAI最近宣布將從「非營利公司」轉型為「營利公司」,並將其營利部門轉型為「公共利益公司(PBC)」,以滿足 AI 開發所需的龐大資金需求。 這一舉措不僅揭示了 AI 產業在資金需求上的迫切性,也為未來科技企業的治理架構帶來新的討論空間。

PBC 在法律上如何定義其「公共利益」責任?

根據現有法律架構,公共利益公司(PBC)與傳統營利公司最大的不同在於,PBC 的公司章程中必須明確載明其公共利益目標,並在營運過程中,將股東利益與公共利益視為同等重要的企業核心目標。

OpenAI的轉型計劃明確指出,未來 PBC 將專注於技術開發與商業化,而非營利組織則將聚焦公益事業,實現商業利益與公共利益的雙重平衡,這與其他知名 AI 企業如 ANTHROPIC 和 XAI 的架構模式相似。

但值得注意的是,法律對於「公共利益」的定義往往較為模糊籠統,這意味著不同的PBC 公司在實踐公共利益時,可能出現截然不同的詮釋與實務做法。例如,OpenAI的「公共利益」可能聚焦於開發安全且公平的人工智慧技術,而另一家公司可能更強調提供普惠的技術資源。這種彈性雖然賦予企業較大的自主權,但同時也可能導致責任歸屬的模糊,甚至出現公共利益被扭曲、僅成為企業形象包裝的情況。

若出現利益衝突,公司治理應如何處理?

這是一個 PBC 結構下無法忽視的核心問題。在傳統公司治理中,董事會的首要義務是保障股東利益最大化。然而,在 PBC 結構下,董事會與管理層需要在「公益目標」與「股東利益」之間做出權衡。

理論上,PBC 的法律框架要求董事會必須考量兩者的平衡,但實務上,當兩者發生衝突時,董事會的決策往往更傾向於短期股東利益,特別是在資本市場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例如,一項有潛在風險的 AI 技術可能帶來巨大商業回報,但同時也可能對社會產生長遠的負面影響。此時,董事會是否有足夠的法律依據與內部機制,確保其決策是基於長遠的公益目標,而非短期的財務回報,將成為衡量 PBC 成功與否的關鍵標準。

法律體系在處理 PBC 的公共利益責任時,面臨的另一個挑戰在於監管機制的有效性。目前,大多數國家對 PBC 的監管主要依賴於企業自我披露以及年報中的公益責任履行情況,但這種披露制度是否真實有效,仍然存在疑慮。

OpenAI在引入傳統股權結構後,如何在維護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信心與履行其公共利益承諾之間取得平衡,將是一大考驗。企業可能選擇性地強調一些成功的公益案例,卻避而不談實際的風險與挑戰,導致外界難以全面評估其公益責任的履行情況。因此,未來法律在規範 PBC 公司時,或許需要建立更嚴格的審查機制,甚至引入協力廠商獨立審計,確保企業在履行公共利益責任時的透明度和可問責性。

讓 PBC 成為推動科技產業邁向永續發展的關鍵

OpenAI轉型不僅是 AI 技術產業治理架構的一次重大實驗,也是一場資金需求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挑戰。OpenAI的雙軌模式(PBC 專注於技術開發與商業化,非營利組織專注於公益事業)試圖為未來的科技公司提供一個可借鑑的範例。

然而,PBC 架構的成功實踐,必須依賴於明確的法律定義、有效的監管機制,以及企業高層真誠落實其公共利益承諾。未來,法律制定者需要在企業自主權與外部監管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透過明確的法律規範和有效的監督機制,確保 PBC 能夠真正實踐其「公共利益」的核心使命,而非淪為企業公關的裝飾品。唯有如此,PBC 模式才能成為推動科技產業邁向永續發展的關鍵引擎,並為 AI 技術帶來更廣泛的社會福祉。

(首圖來源:Unsplash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