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人才培訓怎麼做?從釐清需求和設定目標開始](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2/07121307/saradasish-pradhan-gEpncIlZq7c-unsplash-800x534.jpg)
AI 模型推陳出新,各種工具百花齊放。從個人到企業,如何進行 AI 增能也非簡單決策,更別說是完成「AI 轉型」。剖析無數企業案例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如何看待這波 AI 浪潮?對個人與企業而言,人才培訓可以如何著手?
生成式AI熱潮兩年間,模型能力持續進展,各種應用工具層出不窮。就連業界人士也需勤奮追上最新消息,更令各大產業企業主時時籠罩在「AI化」、「AI轉型」的壓力下。
曾任高科技產業情報顧問及政府智庫三十年、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詹文男對《遠見》描述,「現在有所謂的AI焦慮症,或是所謂的AI創傷症候群」。
無論是因為市面上太多AI工具、模型,不知從何用起。或是自己試用以後成效不佳,感到挫折,面對AI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都抑制了進一步善用AI的機會。
詹文男認為,解方就是去了解AI的基礎概念,現在的機器能力能夠做到什麼。「AI素養的提升,我認為非常重要」,他解釋,「了解了以後,就不會害怕」。
▲ 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
部署AI工具不等於進行「AI轉型」
一般而言,組織運用數位科技有三大階段:數位化、數位優化、數位轉型。AI技術在此光譜中的位置何在?
長年觀察趨勢、協助企業進行數位轉型的詹文男解釋,數位轉型的概念有兩個成分。一是數位技術,二是創新轉型。既然AI也是數位技術的一種,使用AI工具來進行轉型的「AI轉型」,也可視為一種數位轉型。
進行AI轉型的關鍵,在於把AI視為「工具」,而非「目的」。
如果把學會使用AI工具當作目的,委派AI執行相同的工作任務,用以加速效率或產量,這更近似於AI化、AI優化的概念。但若是把AI當作工具,去完成過去做不到的事,核心競爭力、商業模式產生改變,才有了「轉型」所蘊含的創新力。
以文字工作為例,從過往的稿紙轉移到軟體程式上寫作,這是完成數位化的基礎。使用ChatGPT等生成式AI模型來幫忙下標題、改錯字,是借力AI工具進行數位優化。但如果寫作者花時間訓練出多個不同專長、風格的垂直領域模型,自己不再寫作,成為管理這諸多文案機器人的經紀人角色,那就算是數位轉型的案例。
雖然有這樣的概念差異,但詹文男強調,什麼算是「AI化」、什麼算是「AI轉型」,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也不須糾結於此。重點是根據自己的需求與目標,善用AI這項工具。
「不是說數位轉型一定比數位化好」,詹文男解釋。目前有些傳統產業的中小企業還處於待數位化的層級。光是從純人工轉向數位化,就可以為他們帶來莫大的效益。
觀察市場現況、趨勢,以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與需求,來決定要使用AI來進行數位化、數位優化抑或是數位轉型,是決策關鍵所在。
詹文男觀察,數位轉型的腳步在新冠疫情間加速,生成式AI也持續推波助瀾。目前主要用例落在營運效能、客戶體驗兩大面向,顯示企業還在熟悉、理解如何引入AI。但使用前沿AI技術來進行轉型這件事,還處於探索階段。
善用生成式AI經營海外業務,已有顯著ROI
與中小企業網路大學校合作的詹文男,近期專訪多家在AI應用上繳出亮眼實績的中小微企業主。他認為,已有不少投資報酬率清晰可辨的實例。
例如,身為織帶產業「隱形冠軍」的縉陽企業,先前便有轉型觀光工廠的經驗。如今不僅引入AI、AR提供更客製化的多語導覽體驗,也在最核心的設計、產製流程使用生成式AI。
董事長吳世長解釋,織緞帶業務的核心市場位於海外,過去為了設計出歐美客戶心儀的風格,得重金挖角美國設計師。但使用指令生圖、或以圖生圖,一分鐘就能產出幾十張設計圖,來回修訂也更快速、便利。縉陽每年開發一千多款織帶,過去每個打樣流程約需台幣2萬元,這筆數千萬的開銷等於省了下來。
善用AI圖像辨識與文案生成的能力,在網站上架每一款織緞帶的商品英文介紹,也省事許多。過去要針對每款商品的特徵、規格撰寫英文描述,一天頂多可完成十項。現在借力AI,每天可上架數百件商品。
培訓「AI人才」第一步:設定需求與目標
詹文男觀察,資安、資料隱私等議題,誠然是企業引入AI落地的挑戰。但比起技術問題,「(老闆的)觀念還是比較大的挑戰」。
從基礎素養到進階實作,目前市場上以AI為主題的教材、課程及工作坊十分多元,可能令人感到眼花撩亂。無論是個人工作者想進修、增能,或是企業想培訓專業人才,詹文男認為,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都相同,「釐清自己的需求,以及想達成的目標」。
以個人而言,要根據自己的職涯發展目標,辨識所需的技能。這可能是基礎知識,也可能是特定應用,或是兩者皆備。例如,想跟上時代的退休人士,與身處職涯初期的年輕受雇員工,所需要的課程類型與密集程度便大不相同。
企業觀點亦然,應先釐清需求,設定好引入AI欲達成的目標,再依此尋找培訓的資源。詹文男建議,基礎素養是必備的,進階課程則應當納入實作。有實際操作的經驗,管理者更能切身體會AI的能力,在為公司制定相關決策時,也會更貼近實況。
詹文男直言,「企業要訓練AI人才,究竟怎麼樣的人算是AI人才?」這也是企業必須在早期就能回答的問題。
無論是研發AI的人才、懂得嫻熟使用AI工具的人才,以及能夠管理大規模AI專案的人才,都需要不同的培訓內容與課程形式。企業應設定不同向度的人才需求,針對其屬性來提供適合的支持。
詹文男承認,未來愈有資源、愈能夠善用AI技術的企業,與落後企業之間的「AI落差」會愈拉愈大。政府也已積極提供中小企業支持,如經濟部與地方政府籌組能結合垂直產業知識與AI專業的輔導團,企業可多加利用。
這波生成式AI浪潮來得突然,又缺乏明顯的專家可提供經過驗證的路線圖做為參考,難免令企業管理者感到有些措手不及。但觀察市場變化、檢視及優化自我商業模式,是企業主們長期思考的議題。
「提升競爭力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詹文男表示,「如何利用數位科技提升競爭力,是沒有終止的。只有更好,沒有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