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想贏,不只是靠條文」從川普對日施壓,看懂美式強權邏輯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25 日 8:00 | 分類 國際觀察 , 國際貿易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談判想贏,不只是靠條文」從川普對日施壓,看懂美式強權邏輯

當我們談到經貿談判,多數人可能會想到關稅、產品、雙邊貿易數字這些具體的經濟議題,但事實上,真正高階的談判從來不只是商品的進出口而已。

以美國總統川普為例,他在與日本進行關稅談判時,提出了三項極具戰略意味的要求:一是要求日本提高駐日美軍經費的負擔比例,二是促進美國汽車在日本的銷售,三是改善對美貿易逆差。這樣的談判內容早已超越傳統的經濟範疇,進入了軍事、產業、市場主導權等深層的權力交涉。

這類談判策略其實屬於「議題綑綁」(issue linkage)技巧,也就是將看似無關的議題整合談判,讓對方在無法妥協的項目上,換取其他領域讓步。也就是說,如果你不讓我賣車,我就讓你多付軍費;這樣的手法雖然強勢,卻大大提升美方在談判桌上的槓桿。

川普的談判風格,不講客氣、直搗核心,甚至讓人覺得像是一種「政治勒索」,但在國際現實主義的框架下,這卻是一種高效且符合美國利益的談判手法。對照今日的全球局勢,這種「混合式談判」模式將軍事支出、貿易利益、市場准入等多元議題一併放上談判桌,恐怕會成為未來大國博弈的新常態。

經貿戰略思維不能單線思考

而這樣的談判策略,對台灣來說有什麼啟發?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不論是半導體科技或其他高附加價值產業,都是美中兩大強權所競爭的關鍵資產。在這樣的背景下,經貿政策不能只是技術性談判,更必須是整體國家戰略的延伸。川普對日本的施壓顯示,當一方掌握軍事或市場優勢時,談判就不只是互利協商,而是權力運作與利益交換的過程。

在談判學中,這被稱為「權力不對稱談判」(asymmetric negotiation),即雙方在資源或影響力上有落差時,弱勢方必須更加靈活地運用策略,包括善用國際聲援、提前準備多元回應選項,甚至以議題引導對方進入己方優勢場域。台灣在面對像美國這樣的強勢夥伴時,不僅要強化自身的談判籌碼,也要預先設想對方可能將哪些非經濟議題納入談判,包括區域安全、供應鏈安全、甚至是外交承認等敏感議題。談判桌上,比的從來不只是條文,而是你看得多遠、守得多穩。

當「混合式談判」成為新常態

我們也該思考:「混合式談判」是否就是未來國際談判的新常態?這其實是一種「跨議題協商」(cross-sectoral negotiation),也就是同時處理經濟、軍事、外交等領域,把所有可能的籌碼一起端上桌。在這種情況下,談判人員不只是貿易官員,更是政治與地緣戰略的綜合規劃者。

對台灣而言,未來任何一場談判都不會是單一議題的協商,而是多面向的利益交錯。我們的談判團隊要能解讀對方的戰略意圖,並提出整體性的國家回應,而非只在個別條文中斤斤計較。並且,內部也要建立跨部會合作機制,讓外交、國防與經濟團隊能同步推進,打出有默契的「國家談判牌組」。

清楚自我價值,才有議價能力

最後,值得強調的是,川普之所以能對日本提出強勢要求,是因為他掌握了美日安全同盟的主導權。這提醒我們,小國在與強國談判時,無法仰賴情感或歷史情誼,而是必須憑藉實質的國際價值與策略地位。台灣正處於美中競爭的關鍵節點,未來無論是與美國、日本還是其他國家的談判,都必須建立在一個清楚的原則之上,那就是「清楚認識自己的價值,並巧妙利用這個價值」。

這裡的關鍵,是談判界常說的「BATNA」(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最佳替代方案)。當你知道一旦談不成,自己還有其他選擇時,就能在談判中更有底氣,也更能掌握節奏。反之,若對方知道你「非談不可」,那你在談判中就只能一再退讓。

川普對日的經貿施壓雖然激進,但對我們而言,卻是一場關於國際現實的深刻教學:沒有永遠的善意,只有永遠的利益。在這場現實世界的談判裡,唯有強化自身實力、靈活應對,才能在風雲變幻的國際棋局中站穩腳步,走得更遠。

(首圖來源:AI 生成)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