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名 AI 研究者 Tamay Besiroglu 創立新創 Mechanize,號稱以「所有工作自動化」和「經濟的完全自動化」為目標,引起不少風波。除了使命備受爭議,還可能損害 Besiroglu 創立的知名非營利 AI 研究組織 Epoch 聲譽。
Mechanize 目標為以 AI 代理機器人取代人類,提供數據、評估和數位環境,使所有工作都自動化。Besiroglu 甚至匯集人類所有薪資計算公司總潛值:「這個市場潛力大得荒謬:美國工人每年薪資總額約 18 兆美元,全世界薪資超過三倍,每年約 60 兆美元。」但他後來澄清,Mechanize「重點確實是白領」,而非需要機器人技術的體能勞動。
Mechanize 獲科技界知名創投者支持,有 Nat Friedman、Daniel Gross、Patrick Collison、Dwarkesh Patel、Jeff Dean、Sholto Douglas 和 Marcus Abramovitch。加密貨幣對沖基金 AltX 管理合夥人 Abramovitch 確認有投資,因「團隊多面向都很出色,且 AI 思考比我認識任何人都深入」。
當然 Mechanize 宣言引來激烈批評。網友 Anthony Aguirre 回應:「對創辦人 Epoch 工作深表敬意,但看到這個很難過。多數人類工作自動化確實是公司的巨大利多,這就是為什麼地球許多最大公司紛紛追求 AI。我認為這對多數人類都是龐大損失。」
更有爭議性的是,Besiroglu 的 AI 研究機構 Epoch 分析 AI 經濟影響並為 AI 性能產生基準,是檢查尖端 AI 模型商和其他公司性能聲明的公正方式。這不是 Epoch 第一次陷入爭議,去年 12 月 Epoch 透露獲 OpenAI 支持 AI 基準之一,OpenAI 馬上就據之發表新模型 o3。網友都認為 Epoch 應公開披露兩者關係。
完全自動化願景惹爭議
Mechanize 極端願景引發 AI 自動化對企業影響深遠的思考。儘管完全自動化經濟可能遙不可及,但現在 AI 代理確實給企業提高生產力的機會。Besiroglu 指目前 AI 代理的關鍵缺陷:不可靠、無法保留資訊、難獨立完成任務,「且不能在不偏離軌道下執行長期計畫」。這些挑戰都是許多企業嘗試解決的問題。
企業有幾個方向:首先,部分工作流程自動化可能更實際,不必完全取代人類。企業可確定哪些任務最適合自動化,哪些需人類判斷和創造力。其次,「人類與 AI 合作」應比「AI 取代人類」更有效率,每個人類員工搭配 AI 助理就能提高生產力。第三,企業需考慮 AI 自動化的社會影響,包括員工再培訓和技能訓練。
已有多家大型公司和新創競爭代理平台。Salesforce 和微軟等巨頭正在構建代理平台,OpenAI 也不甘示弱。還有眾多專注特定任務(如外展銷售、財務分析)的代理 AI 新創,以及致力訓練數據和代理定價經濟學的企業,顯示即使不追求如 Mechanize 的極端願景,AI 代理仍會成為企業工具箱越來越重要的道具。
「AI 能否取代人類」仍是重要議題
Mechanize 極端願景引發廣泛辯論:AI 自動化如何影響經濟和社會。Besiroglu 認為完全自動化將產生「爆炸性經濟增長」,創造「大量豐富、更高生活水準,以及今天無法想像的新商品和服務」。他主張 AI 自動化世界,人類薪資其實該增加,因勞工「填補 AI 無法執行的互補工作更有價值」。
然而,樂觀展望忽視基本事實:如果人類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購買 AI 代理生產的商品。Besiroglu 解釋:「即使薪水下降,社會福祉也不只由薪資決定。人們通常有其他來源賺取收入如租金、股息和政府福利。」
這顯示幾個可能的趨勢:首先,我們可能會看到過度至「混合經濟」,部分工作自動化,新工作種類會出現。其次,收入分配機制需重新設計,如普遍基本收入或其他政策確保分享經濟增長。第三,人類工作性質可能轉向更注重創造力、情感智慧和人際互動。
Mechanize 極端願景雖然引發爭議,但確實突顯重要問題: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如何確保技術進步能夠惠及所有人,而不僅僅是那些擁有技術的人。在追求 AI 創新的同時,維持人類尊嚴、意義和經濟機會的平衡將是企業和社會面臨的關鍵挑戰。無論 Mechanize 願景是否實現,AI 對勞動力市場的深遠影響都是幾十年內的核心議題。
(本文由 Unwire Pro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