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盟近日批准新型阿茲海默症藥物 Lecanemab 上市,是首個針對阿茲海默根本機轉的療法。儘管視為醫學重要進展,但臨床效果有限且有副作用風險,德國專家呼籲「早期預防」才是對抗失智的重點。
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建議,歐盟執委會4月中旬批准美日藥廠共同研發、治療早期阿茲海默症的藥物Lecanemab。不同於過去僅緩解阿茲海默症狀,Lecanemab可清除大腦病程相關「澱粉樣蛋白」(Amyloid)沉積,是歐盟首度核准治療病因的藥物。
然而臨床研究結果,Lecanemab僅能病程初期略微延緩認知功能惡化。歐洲藥品管理局指出,患者18個月內失智評分上升幅度略減緩,從1.75分(安慰劑組)下降至1.22分(治療組),差距僅約0.5分(評分範圍為0~18分)。
德國薩蘭大學附設醫院(UKS)神經科專家謝佛(Walter Schulz-Schaeffer)表示,這差距對日常生活大多難以察覺,一旦病情進入明顯階段,統計數字改善對患者及家屬無明顯助益。
目前歐盟僅核准「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階段患者使用,且須基因檢測顯示未帶或僅帶一份ApoE4基因拷貝,以降低腦部腫脹與微出血等副作用風險。
德國神經退化疾病中心(DZNE)估算,德國約120萬名阿茲海默症患者,最終僅約2萬人符合適用Lecanemab所有條件,等於每60人僅一人可望受益。
生物化學博士、曾獲德國「年度最佳科學記者」的柏恩特(Christina Berndt)於《南德日報》(SZ)評論,「經過百年研究,阿茲海默症仍是個謎」,雖然Lecanemab等藥物研發是人類對抗阿茲海默症的里程碑,且在此基礎上有望出現更具療效的藥物,但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
柏恩特呼籲政府與社會應將重心放在預防與促進健康。柏恩特引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研究指出,約45%失智症病例可用預防療法避免發生。
除了基因,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酗酒、缺乏運動、社交孤立,以及高血壓、憂鬱症等慢性疾病,均會提高失智風險;配戴助聽器與眼鏡、控制血壓與膽固醇、維持社交互動與身心活力,是目前證實有效的預防措施。
(作者:林尚縈;首圖來源:Ei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