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或血液循環不良患者,常面臨傷口久治不癒的困境。傳統敷料大多僅有吸收滲液與基本保護功能,無法即時反映傷口癒合狀況或變化,使醫護人員治療判斷面臨諸多挑戰。而醫療科技持續進步,困境逐步改善。
近日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與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共同研發 iCares 智慧繃帶,已進入人體實測階段。20 位受試者皆為傷口癒合不良的慢性病患,iCares 能穩定運作,並提供有臨床意義的資訊。
不僅可連續監測傷口生理變化,還能預測傷口癒合時間,為患者與醫療團隊提供即時且具參考價值的資訊。加州理工學院醫學工程系高偉(Wei Gao)教授領軍開發,長期致力打造「皮膚檢驗室」(lab on skin),讓傳統敷料進化為可主動監控與輔助治療的智慧裝置,為長期傷口護理開啟全新篇章。
慢性傷口(如糖尿病足、靜脈潰瘍等)往往因血液循環不良、神經受損或免疫反應異常等,長期處於發炎或感染狀態,而無法順利癒合。這類傷口需要長時間「細心」照護,但傳統觀察如目視、觸診不但主觀,還可能錯失傷口微小但關鍵的變化,延誤治療黃金時機,增加併發症風險。研發出即時反映傷口內變化的裝置,就顯得格外重要。
iCares 如何「傾聽」傷口的聲音
iCares 是柔軟可彎曲的聚合物敷料,內建三個微流體模組,收集並分析傷口滲液。模組設計靈感部分來自自然界毛細現象與流體控制技術,傷口液體引導至感測器即時分析。
高偉教授說明,微流體設計能排除舊液體,只分析最新樣本,提升測量準確度。內建奈米感測器使 iCares 即時偵測一氧化氮(NO)與過氧化氫(H₂O₂)等分子,都是人體發炎與感染的重要指標。iCares 能病患出現明顯症狀前一至三天偵測出變化,幫助醫療團隊更快決策。
除了即時偵測,iCares 更結合機器學習功能,分析數據變化模式,自動分類傷口類型,甚至估算癒合所需時間,準確度已接近經驗豐富的臨床醫師。這些資訊對「個人化」照護特別有幫助,病患不必頻繁回診拆敷料,只要查看手機資料,就能掌握傷口復原狀況。醫護人員也能用這些資料,更精確安排換藥時間或調整治療策略。
未來願景
智慧敷料 iCares 可謂「醫療穿戴科技」進展的縮影,讓我們預見可能的願景──病患居家就能接受類似臨床等級的傷口照護;醫生能遠距監控,及早發現問題,提供即時建議。將來新技術也有望整合藥物釋放模組或微型電刺激裝置,讓敷料不只是監測工具,能主動協助促進癒合。對許多需要長期照護的慢性病患來說,這不僅是技術突破,更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圖片來源:加州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