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呼吸」,直覺想到吸進氧氣、吐出二氧化碳,但對某些細菌,呼吸定義可能大大不同,不靠氧氣維生,甚至還靠「吐出電流」獲取能量。近日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發現,某些細菌的特殊機制,能在缺氧環境「呼吸」並產生電流,不僅解答學界長久謎團,也為潔淨能源之發展開啟新大門。論文 4 月刊登於《細胞》(Cell)期刊。
細菌不靠氧氣也能活
一般生物分解食物取得能量過程,最終需「電子接受者」才能完成整套代謝鏈。人類而言,電子接受者通常是氧氣。但某些細菌歷史遠比氧氣出現地球的時間還更早,地球還是缺氧環境時代就出現,並演化出不依賴氧氣的生存機制,故它們即使現在極端缺氧環境如海底火山口、泥沼,甚至人類腸道,依然能繁衍生存。
這次研究主要針對能在人體腸道存活的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團隊發現這些細菌會運用天然化合物「萘醌類」(naphthoquinones),將菌體多餘電子轉到細胞外,稱之為「胞外呼吸作用」(extracellular respiration)。
萘醌分子:細菌的電流快遞
主要作者萊斯大學博士生比奇‧巴比‧昆杜(Biki Bapi Kundu)表示:「我們發現這種機制很簡單卻巧妙,萘醌分子就像微小快遞員,能把電子從細菌內運至外部,幫助細菌持續代謝並產生能量。」萊斯大學團隊成功揭開謎團,這種「吐電呼吸」可能十分普遍,不僅改寫科學界對細菌呼吸方式的理解,也為微生物如何適應極端環境提供新線索。
微小細菌發電機
萊斯團隊還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合作,用電腦模擬細菌在完全缺氧但有導電表面的環境如何生長。結果顯示,細菌確實能靠「吐電」生存。後續實驗還證實,當細菌附著導電材料,即使沒有氧氣,也能持續成長並產生微弱電流。這些微小細菌如天然微型發電機,只要給予養分和導體就能發電。
發電細菌的永續應用潛力
會發電的細菌可對環保、永續能源等技術有深遠影響。污水處理或生物製造等工作,若能有效管理微生物「電子平衡」問題,效率與穩定性可大幅提升。也能發展出細菌驅動系統,直接將二氧化碳轉成有用有機物,就像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不同的是,這次驅動的力量不是陽光,而是「電」。
主要作者之一阿喬─法蘭克林( Ajo-Franklin)教授表示:「我們研究將為人類勾勒出更智慧且永續的未來能源。」原來微生物世界依舊充滿許多驚喜,這次發現再次提醒人們:即使是科學家最熟悉的大腸桿菌,也有許多「密技」尚待發掘。
(首圖為大腸桿菌,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