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比亞迪為首,中國車準備硬吃關稅打入歐洲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6 月 17 日 7:50 | 分類 國際貿易 , 國際金融 , 汽車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以比亞迪為首,中國車準備硬吃關稅打入歐洲

5 月汽車市場研究機構 JATO Dynamics 報告震撼整個歐洲汽車產業: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 4 月歐洲純電動車銷量首次超越特斯拉,這「分水嶺時刻」代表歐洲電動車市場格局的重大轉變。更令人驚訝的是,這成就背景還是歐盟對中國製造電動車徵收高達 17% 額外關稅。

歐盟 2024 年 10 月實施中國電動車懲罰性關稅時,許多分析師預測這將嚴重打擊中國車企在歐洲的發展。事實證明,關稅確實對部分中國車企造成衝擊,路透社報導,上汽集團旗下 MG 品牌歐洲銷量暴跌 58%。然比亞迪卻是完全不同的光景,4 月歐洲登記量較去年同期激增 359% 達 7,231 輛。

歐盟自 2023 年秋季啟動反補貼調查,認定中國純電動車接受政府大規模補貼,以低價傾銷歐洲市場,侵蝕本地汽車產業就業與研發基礎。經過半年蒐證,歐盟委員會 2024 年 6 月宣布,除原 10% 進口稅外,再對中國製電動車加徵最高 38.1% 臨時關稅,比亞迪適用 17.4%,吉利 20%,上汽高達 37.6%,並預告 2025 年 7 月前拍板五年期正式稅率。

歐盟堅稱,關稅是「公平競爭」與「綠色轉型」雙重目標下的必要手段;北京則批評歐盟貿易保護,並於 2024 年 11 月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爭端申訴,關稅正式落地前夕,中歐雙方甚至討論以「最低售價」機制取代懲罰性稅率,傳聞北京一度提出所有中國車款歐洲起售價不得低於 35,000 歐元,但歐盟迄今未接受。

比亞迪為何「關稅上身仍逆勢加速」?

儘管背負稅率不輕,比亞迪卻無懼關稅在歐洲連續擴張:匈牙利塞格德興建第一座歐洲乘用車基地,下半年投產,採 CKD 模式結合在地零組件,可直接免除關稅並縮短交車期。其次,比亞迪靈活調整產品結構,以 PHEV(插電式混和動力)車款進軍;路透社報導,歐盟對 PHEV 仍僅徵 10% 進口稅,較純電動車稅賦明顯低廉,因此中國車廠 2024 年底後大舉增加 PHEV 出口,以抵禦關稅衝擊,比亞迪 2025 年首季就在歐洲賣出 3,000 輛以上 PHEV,成績幾乎是從零起跳。Rhodium Group 研究指出,比亞迪歐洲賣一台 Seal U 能有 14,300 歐元毛利,是中國本土售價利潤十倍以上,即使課稅 17.4% 仍有空間吸收成本。高毛利源於品牌定位與歐洲售價結構差異,也為比亞迪提供充裕資金布局當地供應鏈。

Schmidt Automotive Research 統計,2024 年第一季起,中國品牌乘用車(含 CKD)流入西歐達 20 萬輛,創單季新高,全年將可能逼近 100 萬輛大關,比亞迪是成長最快的品牌之一。《金融時報》追蹤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與西班牙等五大市場後發現,今年前四個月中國品牌純電車與混能車合計市占自 2.9% 竄升至 4.8%,增幅主要來自比亞迪 Dolphin Surf、Atto 3、Seal U 等系列。JATO Dynamics 指 4 月比亞迪歐洲登記 7,231 輛純電車,首度超越特斯拉 7,165 輛,象徵市場領導權正在轉變,英國尚未跟進歐盟關稅,成為比亞迪最大單一跳板;Business Insider 援引英國汽車製造商暨貿易商協會資料指出,5 月中國製汽車英國市占達 9.4%,比亞迪年增率高達 400%,明顯挖走特斯拉衰退的市佔。

關稅保護與創新受阻交錯

歐洲汽車業每年為 1,300 萬人提供工作機會,若放任中國政府補貼的低價車傾銷,將重演十多年前歐洲太陽能產業被中國廠商「血洗」的悲劇,長遠看,課稅可為本土品牌爭取技術升級與成本下降的時間。然而也有說法認為,歐洲新車均價已高,拉升價格恐令消費者轉向燃油車,削弱碳排目標(但此說法仍對歐洲工作機會沒有幫助);Auto Trader 分析顯示,英國高達 56% 潛在買家將「購車總成本」視為購買電動車最大門檻,定價競爭正是中國品牌強項,因此過度關稅可能拖累整體電動化進程。此外,Matthias Schmidt 認為中國動力電池與車輛工程能力,已成為歐洲業者降本的學習對象,關稅只會迫使更多歐洲品牌轉向技術合作,長期來看未必真正達到保護效果。

面對價格與技術雙重壓力,雷諾與福斯集團已宣布採用中國 LFP(磷酸鐵鋰)電池與模組,以確保 2026 年推向市場的小型電動車售價能壓在 25,000 歐元以下,同時縮短研發週期。特斯拉歐洲銷售因為馬斯克形象持續下滑;1~4 月特斯拉在德國掛牌僅 5,820 輛,年減 60.4%,外界普遍解讀為產品線老化加上品牌形象波動所致。路透認為,特斯拉 4 月西班牙、葡萄牙分別下跌 36% 與 30%,說明特斯拉需求疲軟邁向全面性。競爭格局急遽變化,促使歐洲政策制定者一方面拉高本地研發補貼,另一方面亦被迫與中國討論「最低售價」制度,以免價格戰全面外溢。

回顧歐盟關稅施行至今,比亞迪不僅沒有退縮,反而借助高毛利與產品組合彈性,加速當地建廠與市場滲透。短期來看,關稅確實提高中國車廠進口門檻,但也推升歐洲整體電動車價格,讓混合動力與燃油車獲得喘息空間,對氣候政策形成矛盾,這點對歐左政黨不利。

且長期而言,若歐洲品牌無法電池與軟體實力快速追趕,即便稅率再高,也難阻擋成本與技術優勢被中國廠商逐步蠶食。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