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 AI 應用持續蓬勃發展,「人形機器人」做為 AI 應用下一個落地領域,成為美國和中國技術角力的新戰場。目前中國透過大量地政策補貼,長期耕耘機器人產業,力圖掌握全球供應鏈;美國總統川普曾誓言「讓美國成為 AI 世界之都」,因此在人形機器人競爭態勢上,美國不能輸。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發布的《2024 年全球機器人報告》,截至 2023 年底,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超過 428 萬台,較去年同期成長10%。中國仍是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2023 年新安裝量約 27.6 萬台,占全球新安裝量 51%,其次是日本、美國、韓國和德國,共占全球安裝量 78%。

在工業機器人發展逐步成熟下,人形機器人也開始蓬勃發展,而 2025 年更被視為「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研調機構 TrendForce 在最新研究指出,預期 2027 年全球人型機器人市場產值有望超越 20 億美元,2024 年至2027年間的市場規模年複合成長率將達 154%。
談到人形機器人,美系外資摩根士丹利(大摩)在《Humanoid 100》報告中將產業鏈分為「大腦」(Brain)、「身體」(Body)和「整合者」(Integrators)這三大核心環節。
其中,「大腦」涵蓋 AI 晶片、軟體與半導體,是機器人的智慧核心,最關鍵是自主性的基礎生成式 AI 模型,以及訓練的仿真模型和數位孿生技術;「身體」包括感測器、電池、電機、減速器等硬體零組件;「整合者」則開發完整人形機器人的企業,主要包括汽車製造商、消費電子公司、電商和互聯網公司以及傳統機器人製造商這四類。
大摩指出,中國在人形機器人供應鏈中占據 63% 的份額,尤其在「身體」環節優勢顯著;預期未來新創公司將受益於成熟的供應鏈、本地應用機會和強有力的政府支持,到 2050 年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 6 兆元,人形機器人總量達到 5,900 萬台。
隨著中國國產化供應鏈逐步完善,從減速器、感測器到鋰電池,中國目標不只是為中國本土化做為支撐,更是以「機器人帝國」為期許,將供應鏈放向海外。
中國大力發展智慧終端,誓言打造機器人帝國
從「中國製造2025」到「十四五」規劃,中國政府已將機器人產業列為關鍵戰略新興產業之一,並特別提出《「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為中國針對機器人產業出臺的第二個五年規畫;同時,中國國務院李強總理在提交給全國人大的工作報告中,稱中國今年計畫包括大力發展機器人等新一代智慧終端及智慧製造裝備,目標全力打造「機器人帝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領導者。
在這些政策刺激下,中國機器人產業正不斷地蓬勃發展,許多中國廠商也開始陸續出貨整機機器人,用於智慧製造、工業控制等應用,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在中國春晚上大跳秧歌舞的宇樹科技機器人,成為人形機器人賽道上的明星企業。
宇樹科技通用機器人 G1 售價僅 9.9 萬人民幣,瞬間拉低市場門檻,一推出便迅速售罄,連機器人產業大老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創辦人 Marc Raibert 也透露已購買宇樹的人型機器人,來研究其能力。
智元機器人將從下半年開始規模化出貨靈犀 X2 機器人,到 2026年底可實現數千台的規模;樂聚機器人去年正式啟動人形機器人產線,預期可年產 200 台,該公司第 100 台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已交付北汽越野車,主要運用在空箱搬運及物流分揀兩個場景;傅利葉機器人 GR-1 目前交貨已超過 100 台,該公司也推出下一代 GR-2。

(Source:UBTech)
另一間優必選(UBTech)則與中國汽車大廠比亞迪合作,幫助工廠實現從分揀、搬運到配送的室內外一體化的全自動流程;該公司也與富士康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推進人型機器人在智慧製造的應用。
華為也宣布跟優必選合作,將透過發揮華為昇騰、鯤鵬、華為雲及 AI 大模型等能力,以及在研發、生產供應等經驗,結合優必選的人形機器人技術,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向工業、家庭等場景落地應用。
與此同時,榮耀、vivo 也宣布進軍機器人領域,其中 vivo 已成立機器人實驗室,聚焦孵化機器人的「大腦」與「眼睛」。
成本低 2.2 倍、供應鏈完整,「中國製造」美國難解
此外,作為「身體」,亦有眾多中國廠商布局空心杯馬達、6D 力矩感測器、諧波減速機等,如拓普集團、三花智控、恆立液壓、新劍傳動、兆威機電等公司,可穩定供貨中國內需,並打入海外大廠供應鏈或進入送樣階段。這些都顯示中國製造的基礎強大,不僅支撐本土機器人整機廠商快速迭代,更具備挺進全球供應鏈的實力。
大摩在最新報告中提到中國在製造先進機器人的十大優勢,包括稀土材料、政府補貼、勞動力結構、職業教育、基礎建設、長遠戰略(Long Game),以及將先進技術融合至解放軍(PLA)的戰略目標,都是壯大其機器人實力的關鍵因素。
大摩認為,「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的概念幫助中國在機器人競賽中突圍,在中國政府的推動下,「幾乎每個主要城市與省份都有專門針對具身化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投資基金」,促使中國企業持續處於激烈競爭中,這樣的內部競爭是「中國 AI 機器人快速發展中一個常被低估的驅動力」。
此外,中國在零組件的價格也極具優勢,根據中媒報導,在美國製造一隻相同的機械手臂,成本比在中國高約 2.2 倍,而且美國廠商也嚴重依賴中國製造的零件和材料。
大摩認為,由於中國打的是長期遊戲,這些布局使得美國呈現弱勢,若再加上該國強大的產能擴張、價格攻勢下,美國該如何應戰、站穩 AI 霸權角色,將成為近幾年美國企業乃至於美國政府最大的關卡。
(首圖來源:宇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