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推動發展太空港計畫(Spaceport),根據美國休士頓旅遊局(Houston First)提議,主要是一種全新的運輸模式,以休士頓到台灣為例,透過太空飛航只要 2.5 小時就能直達,目前台灣科技部門已與美國在台協會(AIT)交流,但台灣尚未有能發展或改建符合規格的場站。
美國太空港計畫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主導,美國太空港辦公室是依照 2018 年的 FAA 授權法案成立,負責制定促進基礎設施改善的政策,並加強美國太空港的競爭力,支持發射和重返場地的許可證發放工作,為現有和新建太空港提供技術支持和指導,並在海內外推廣美國太空港。
美國德州休士頓的艾靈頓機場(Ellington Airport)旁,已有一塊龐大的產業園區,提供美國軍方及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使用,面積約 450 英畝大,目前早已制定出太空港機場規範,而美國包括艾靈頓機場在內,已有 20 座機場可供太空飛機降落。
美國休士頓旅遊局表示,太空港計畫是一種全新的運輸模式,發射的型態分為垂直與水平發射型,前者靠火箭夾帶,後者搭載於大型飛機升空,飛至開闊海域上空後釋放,太空飛行器再點燃引擎、垂直穿出大氣層,調整姿態後以自由落體方式重返地表,最後精準降落於指定機場。
美國休士頓旅遊局(Houston First)表示,美國重視台灣的太空科技發展,希望台灣參與太空港的研發過程,因此樂見台灣能一起加入創新產業,目前台灣科技部門已與美國在台協會(AIT)交流,但台灣尚未有能發展或改建符合規格的場站。
休士頓官方人士指出,目前要實現太空港運輸,需要機場設施配合、航管制度建立、飛行器生產、後勤支援等,包括機場跑道乘載重量與太空飛行器通訊等問題需要克服,因此目前僅具備將飛行器送到太空的技術,若要達到載人目的仍要解決抗力問題,初期還是以空機實驗、載貨為優先。
國科會今年辦理選址作業的國家發射場,確定落腳屏東的九棚,現階段的規畫仍以發射升空為主,並保留未來擴充為太空港,提供降落服務的空間與可行性,而太空港初期運輸成本雖高,但若能發展為普及且可重複使用的運具,預期未來能夠降低成本。
(首圖來源:休士頓機場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