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最深隱憂!月缺 3.4 萬人出現「10 個職缺、7 個空著」窘境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8 月 18 日 8:3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人力資源 , 半導體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半導體產業最深隱憂!月缺 3.4 萬人出現「10 個職缺、7 個空著」窘境

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扮演不可取代的戰略角色,背後卻藏著產業界最深的隱憂,工研院近日與 104 人力銀行聯合發表《2025 半導體業人才報告書》,談的就是半導體產業月缺 3.4 萬人,甚至出現「10 個職缺、7 個空著」的窘境,面對「後摩爾時代」的人才需求該如何因應?

工研院副總暨產科國際所所長林昭憲表示,台灣半導體正邁入轉型關鍵期,面對 AI 技術演進與供應鏈全球化,企業對人才的期待已從單一技術能力轉向重視跨域整合、國際適應與系統思維,但全台灣唯一新生人口出生率成長的地區僅新竹,顯見少子化、人口老化,正是台灣缺工關鍵,

攤開數據來看,半導體人才每月缺口達 3.4 萬人,其中以技術職特別明顯,「生產製造/品管/環衛類」缺 1 萬人,增幅達 77%;「研發類」缺 9,000 人;「操作/技術/維修類」缺 7,000 人,反映先進製程與先進封裝產線擴展,機台操作人員需求上升。

半導體人才缺口前三大職類,「操作/技術/維修類」平均每個工作機會僅能分到 0.2 名求職者人力,極度緊張;「生產製造/品管/環衛類」因製程複雜,平均每個工作機會僅能分到 0.4 名求職者;而「研發類」隨著 AI 應用全面擴散,平均每個工作機會僅能分到 0.45 名求職者。

104 人力銀行人資長鍾文雄表示,半導體操作技術類找不到人的原因,主要就在於輪班、工作需高度專注,但未來的工程師不能再只具備單一技術,更需要具備 AI 應用力、跨域思維與全球協作力,對企業而言,能否留住具備綜合能力的人才,將成為產業升級與全球競爭的關鍵分水嶺。

至於半導體想招募的人才,「生產製造/品管/環衛類」、「操作/技術/維修類」均為機械產品故障排除檢修、改善設備問題及功能提升、電機設備保養修護,確保維持設備正常、避免停機,支撐整體製程順利進行;「研發類」技能則為電子電路系統設計、類比 IC 電路設計、數位電路設計與驗證。

工研院資深副總暨協理蘇孟宗表示,半導體人才大缺,最快的方式就是與國際接軌,打造台灣成為「全球半導體人才培育樞紐」,以台達電在泰國設廠為例,泰達電就是將人才送到台灣培訓,再送回去當作重點人才使用,補足當地人才的缺口。

半導體人才大缺,相對薪資傲視產業界,首先是在「非主管職」中,「類比 IC 設計工程師」的年薪中位數高達 178 萬元居冠,其次為「數位 IC 設計工程師」157 萬,顯示 IC 設計在半導體價值鏈中擁有極高的技術門檻與附加價值。

探究半導體業「主管職」的薪資,薪資最高的是硬體工程研發主管年薪中位數 181 萬,其次為經營管理主管 170 萬,顯示技術與管理整合能力的重要性,其中行銷主管第三名 159 萬,顯示半導體業對市場推廣的重視,即使是財務、採購、專案的年薪都超過百萬。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