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近期在半導體領域的貿易政策,包括對晶片進口徵收高額關稅的威脅,正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造成深遠影響。尤其是美國試圖將晶片製造業回流本土之際,做為關鍵製造中心的馬來西亞,其經濟成長已因此面臨嚴峻考驗與高度不確定性。
外資野村證券指出,美國即將對半導體產業徵收關稅,使馬來西亞面臨亞洲最大的成長風險,因豁免的不確定性持續籠罩該行業前景。該機構預測,受第232條款晶片關稅影響,馬來西亞202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可能面臨0.5個百分點的下修風險。
美國總統川普已威脅對半導體進口徵收100%關稅,儘管承諾在美國建廠的公司可能享受豁免。但針對半導體的第232條款調查已啟動,目的在評估進口產品是否威脅美國安全,並允許總統徵收關稅;其結果可能最早於2025年8月或9月公布,較原定12月提前。在電子領域,馬來西亞對美國的最終依賴程度高達GDP的2.3%,僅次於台灣,位居亞洲第二。
報告指出,目前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有效關稅稅率(ETR)較低,這受惠於較高的豁免比例,但整體豁免範圍仍不明確。尤其,當地供應商向獲得豁免的跨國公司供應產品時,是否也能獲得類似豁免,這點存在疑問。因為任何對晶圓、基板或關鍵化學品徵收的額外關稅,都將增加上游投入的成本,這可能迫使馬來西亞的組裝和測試工廠吸收壓縮的利潤率,或將成本轉嫁給下游企業,進而降低最終晶片的價格競爭力。
分析師指出,100%的關稅可能適用於所有製造中心(如台灣和韓國),但在公司層面給予豁免,這可能對更廣泛的電氣和電子產業生態系統,特別是中小企業和精密技術產業產生連鎖反應。這種不確定性將可能延遲對新設施的資本投資,直至美國貿易規則明確界定,因而進一步減緩馬來西亞在價值鏈上的進步。在某些假設下,馬來西亞對美國半導體出口的ETR可達24%,這遠高於19%的互惠關稅,加劇了對馬來西亞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競爭力的擔憂。
而為了為保持發展趨勢,分析師認為馬來西亞的最佳策略是加強國內能力、實現採購多元化、並尋求穩定的貿易安排。如果馬來西亞能提供穩定、免關稅的市場准入,且擁有能夠大規模生產或進口替代品的上游生態系統,它可能贏得新訂單。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