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半導體新創 Rapidus 於 7 月在北海道千歲廠成功試產 2 奈米晶片,並向媒體公開試製成品。這也是日本企業首次在國內製造出最先進的半導體元件。
身為業界資深人士的 Rapidus 社長小池淳義在發表會神情激動,但日經認為,Rapidus 還無法放鬆,因為前方道路依舊艱難。
截至目前,只有台積電、三星與英特爾成功達到試產。市場普遍認為,只有台積電有望在量產上實現獲利。台積電曾表示良率已超過 90%,並預期今年秋季開始商業量產。
即使 Rapidus 擁有技術,下一個問題是:要到哪裡找到足夠的客戶,才能讓產線滿載運轉。日本半導體業之所以衰退,不是因為頂尖工廠消失,而是缺乏像美國 NVIDIA 這樣的先進晶片設計公司。
此外,目前大部分的設備與資金都由日本政府提供,這能否持續帶領日本半導體與資訊科技產業(包括需求面)復興,也值得關注。
日本經產省 IT 產業部門主管西川和美(Kazumi Nishikawa)向日經表示,即使 2027 年開始量產後,政府也將持續支持與協助 Rapidus 直至「穩定運營」。但他也坦言,「如果沒有國內需求,把(工廠)設在日本也沒有意義。」
目前包括美國等各國紛紛加大對高科技產業的國家支持,產業政策已成為維持經濟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投資銀行高層認為,當國家成為股東時,政治邏輯可能會凌駕於經濟理性之上,民間資本很難純粹以投資的角度參與,因為存在缺乏資本紀律的風險。
Rapidus 目前籌措量產所需約 5 兆日圓資金,主要來源包括政府補助、潛在客戶投資以及銀行貸款,看起來正落入「國有化」的陷阱。
由於耗資 5 億日圓的大規模量產計畫,是根據 2023 年的商業計畫制定,已經過去兩年多,目前業界重點也從單純的製程微縮,轉向透過 3D 堆疊來提升性能。
此外,產業環境還出現許多變化,但 Rapidus 似乎並未考慮任何能適應環境變化的「計畫 B」,反而選擇全力推進原本的計畫。
若是尋求純民間資本(例如創投基金)的新創公司,通常會採取循序漸進的商業規劃,先從承接研發用的原型製造開始逐步磨練技術,才邁向量產,否則根本無法獲得融資。
若 Rapidus 要加速全面「私有化」(privatize),必須更靈活調整策略,避免在明知不合理的情況下依然一意孤行,這也是日本政府與業界常犯的壞習慣。
(首圖來源:Rapid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