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果實只落在資產價格上,高盛:就業市場還會悶好幾年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16 日 10:29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人力資源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經濟果實只落在資產價格上,高盛:就業市場還會悶好幾年

即使股市創新高,經濟動能超強,但今年大學畢業生大概是金融海嘯過後,就業最具挑戰的一年。高盛警告,「無就業成長」正在進入新常態,未來人們將很難找到工作,但經濟仍然在成長,而其中經濟成長的絕大部分推動力,將來自 AI 進步推動的生產率增長。

現在勞動力市場比疫情爆發前略微疲軟,高盛報告解讀各行業的就業指標顯示,雖然宏觀經濟指標穩健,但除醫療保健產業外,幾乎所有產業的淨就業機會成長都疲軟、為零,甚至為負。

AI 驅動生產力成長

雖然美國央行行長沒有承認就業疲軟是受到 AI 影響,但企業愈來越注重利用 AI 來降低勞動力成本時,勢必會對勞動力需求造成長期不利影響。然而,經濟將會持續成長,報告認為,未來幾年的經濟模式將是,「生產力成長速度,超過就業創造速度」,而得益於 AI 的快速應用,美國大部分產出成長將來自生產力的提高。

但這種低就業環境不是現在才出現,工作重新分配,即創造新工作和摧毀現有工作崗位的速度,自 1990 年代末以來一直在下降,幾乎所有現有工作之間的工作變動,都是以「流失」的形式發生,可視為「大衰退以來所有流動率變化」的驅動力。在低流動率的勞動市場中,找工作需要更長的時間,AI 應用同時在加速這種趨勢。

經濟衰退才會觸發大規模失業

至於 AI 是否會導致大規模失業,高盛經濟學家相信,創新和更高的消費能力,將創造新的機遇,因此他們對快速的技術進步,可能導致高失業率的大膽說法持懷疑態度。

但他們也補充說到,歷史上出現一些過渡性摩擦是正常的,未來肯定也有可能出現。AI 似乎正在衝擊年輕技術工人的就業前景,尤其是那些接觸自動化領域的技術工人,但整體宏觀影響有限。

經濟學家也藉由歷史線索表示,AI 對勞動力市場的全面影響,可能要到經濟衰退來襲時才會顯現,屆時企業會利用經濟衰退,透過在生產力較低的領域裁員,來重組和精簡員工隊伍。

經濟復甦期間,就業市場將會比經濟復甦速度低迷許多,高盛引用 2001 年網路泡沫破滅後的「無就業復甦」現象,表示在那次復甦期間,勞動力市場疲軟,但生產率成長仍然保持高位,GDP 增長反彈早於就業增長。

低就業低解僱將成常態

當下低僱用、低解僱的勞動力市場,可能是 21 世紀至今為止常見情況的加速,因此即使生產力提高,但對人愈來愈少的精實團隊員工來說,感覺並不好。

隨著「無就業成長」模式的根深蒂固,高盛預計政策制定者將面臨艱難的新選擇。各國央行可能被迫維持低利率,以應對就業成長低於預期和失業率略有上升的情況。

報告也強調,健康的經濟產出和低利率,可能會支撐資產價格,但前提是失業率得到控制,並且出現新的就業機會,來抵消 AI 造成的損失。但現實是,未來求職者的機會減少,經濟衝擊後的就業反彈速度將更慢。

(首圖來源:Unsplash)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