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曾經占據主導地位的汽車產業,正面臨數十年來最嚴峻的考驗。博世、採埃孚和大陸集團等主要供應商宣布大規模裁員。經濟學家警告,隨著電動車轉型和需求下降,德國汽車產業可能有多達 20 萬個工作機會消失。
據德國媒體報導,從傳統引擎製造商到高科技零件供應商,整個供應鏈都已出現裁員現象。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最近一項研究發現,自 2019 年以來,德國已損失近 24.5 萬個工業崗位,其中汽車業的降幅最大。
技術落後、能源政策錯誤
導致衰退的原因是什麼?報導分析,問題核心在於電動車轉型速度過快。德國汽車製造商正投入數十億美元實現產品線電氣化,但這些措施,也導致傳統動力總成生產出現大量冗餘。因為電動車所需的活動零件更少,但軟體更多,曾經依靠活塞環、變速箱和排氣系統蓬勃發展的供應商,面臨訂單萎縮的困境。
除了技術跟不上,國內能源成本高漲,以及全球需求放緩,也正在削弱該行業傳統競爭力。分析指出,這幾年廉價俄羅斯天然氣的突然枯竭,加上政府逐步淘汰核電這一或許目光短淺的決定,導致德國工業企業支付的電費高達美國或中國競爭對手的五倍。
供應鏈被迫裁員
高昂的成本加上對新技術緩慢的適應,迫使汽車製造商採取痛苦的成本削減措施,從關閉工廠到大規模裁員,德國供應鏈無一倖免,包括博世、採埃孚和大陸集團,都宣布裁員計畫,理由是自動化、成本壓力以及主要汽車製造商訂單減少。
規模較小的零件製造商和工具製造商未來前景更加不明朗。許多企業缺乏資源轉型生產電動車零件或軟體,導致人們擔心全國工業帶會出現整合或徹底倒閉的局面。
這並非德國獨有的挑戰,全球汽車產業都在重塑,即使是大力投資電動基礎設施的汽車製造商,為了保持獲利,也在縮減員工規模,只是德國的處境尤其岌岌可危,因為德國經濟嚴重依賴汽車出口。
經濟支柱垮台 20 萬人失業
德國分析師和行業協會警告稱,由於德國汽車製造商面臨需求下降、生產成本高昂,以及向電動車轉型過程中的種種困難,未來幾年可能有多達 20 萬個工作消失。
事關重大。德國汽車工業僱用約 80 萬人,是巴登–符騰堡州和下薩克森州等整個地區經濟的支柱,20 萬個工作機會的大規模裁減,可能會波及相關產業,從物流、鋼鐵到研發等各個領域都將受到影響。
隨著全球轉型為電動車款的加速,即使是最老牌企業也開始意識到,科技進步是以犧牲人力為代價的,德國接下來的發展可能為歐洲如何進行自身的工業轉型定下基調。
▲ 德國過去10年經濟成長率。(Source:Trading Economics)
德國經濟已兩年負成長,今年也不敢樂觀,雖然明年在政府創紀錄的公共支出後,可望扭轉局面,但經濟學家批評,德國要重回經濟強國的行列,急需制定一套連貫的、更長期的策略,而不是只靠雄厚的資金來進行空想。
- Germany’s Car Industry in Trouble — 200,000 Jobs Could Vanish
- How Germany Became the World’s Worst-Performing Economy
(首圖來源:Unsp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