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攜 20 億美元殺入自動駕駛後,美國 4 大科技巨頭全數就位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1 月 24 日 0:00 | 分類 Amazon , Apple , Google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微軟攜 20 億美元殺入自動駕駛後,美國 4 大科技巨頭全數就位

當 Google、亞馬遜、蘋果先後入局自動駕駛賽道時,業界紛紛猜測,微軟何時現身。

正值美國總統權力移交大戲上演,在旁觀戰的微軟正式入局了。去年 10 月小試牛刀,投資英國自動駕駛新創公司 Wayve。這次選中了 Cruise。

除了幫助 Cruise 加速自動駕駛,微軟還聯合通用與本田帶來真金白銀──20 億美元,將 Cruise 估值直接推上 300 億美元新台階。

好故事的開頭由此拉開:自動駕駛戰場上,美國四大科技巨頭悉數就位。

微軟入場

20 日凌晨,通用汽車及自動駕駛子公司 Cruise 宣布,已和微軟達成長期戰略合作關係,以加速自駕車商業化。

Cruise 將使用微軟 Azure 雲端計算平台,提升車隊營利能力。微軟則要藉機拓展交通運輸領域的存在感。

「數位技術進步正重新定義工作和生活各方面,包括如何運輸人員和貨物。Cruise 和通用汽車的首選雲端服務,我們將藉助 Azure 的力量幫他們擴大規模,並使自動駕駛外出成為主流。」微軟 CEO Satya Nadella 合作聲明表示。

雖然業界一直稱為「千年老二」(被 Waymo 壓制),但過去幾年 Cruise 的融資進程絲毫不遜色。

2018 年,Cruise 獲得軟銀願景基金 22.5 億美元投資,通用又把本田拉上 Cruise 戰車。到 2019 年,通用、軟銀、本田與 T. Rowe Price Group(普信集團)又聯合起來刷 Cruise 一波投資,金額高達 11.5 億美元。

此次融資後,Cruise 估值站上 190 億美元新台階。

Cruise 的成長極快速,2016 年被通用收購時(花 10 億餘美元),只是 40 多人的小團隊,現在員工人數超過 2 千人,300 億美元估值更相當於通用 715 億美元市值四成。

說回主角,微軟領投 Cruise 之前,其實在自動駕駛領域早有佈局。

2017 年,微軟透過雲端業務參與百度自動駕駛開發計畫,推動 Apollo 自動駕駛進程。2018 年,微軟與美國密西根的自動駕駛測試基地合作,提供雲端和網路安全服務。2019 年,微軟透過 Azure Data Box 服務,將行駛數據自動上傳,幫助 LG 自動駕駛軟體更智慧化。

2020 年 10 月,自動駕駛 AI 軟體開發公司 Wayve 公司與微軟簽署協議,將採用微軟 Azure,開發數據驅動解決方案。2020 年 12 月,自動駕駛模擬驗證公司 dSPACE 宣布將在微軟 Azure 提供綜合解決方案,方便客戶進行 ADAS 和自動駕駛的數據研發。

不少業界人士提到,微軟重金切入自動駕駛市場,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於雲​端市場,旨在幫助主機廠最佳化自動駕駛軟體。

「我們不會研發自駕車,但我們希望幫助自駕車和輔助駕駛更好。」2017 年微軟商務負責人 Peggy Johnson 公開表態。

身臨巨大的自動駕駛市場,微軟選擇側面切入,與 Google、亞馬遜、蘋果三巨頭略有不同。

Google 的自動駕駛夢

Google 驕傲之作非 2009 年誕生於 Google 實驗室的 Waymo 莫屬。創立初期,Waymo 就立志達成高難度的「self-driving」,以 L4 自動駕駛搶占出遊市場。

多年深耕後,Waymo 已逐漸接近目標。

2020 年 10 月,Waymo 於美國鳳凰城開啟完全自駕計程車服務,意味 Waymo 已擁有 L4 自動駕駛能力,並相當有自信。L4 自動駕駛完成在即,Waymo 會繼續開發更高等級的 L5 嗎?

Waymo 首席執行長 John Krafcik 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動駕駛 L5 沒有達成必要。他認為,自動駕駛要取代的始終是單調乏味的通勤駕駛,而不是讓人類不用開車。

不知未來其他廠商迎頭趕上 L4 自動駕駛時,Waymo 是否仍能堅持觀點。

亞馬遜的自動運輸計劃

與 Waymo 相比,亞馬遜入局自動駕駛相對倉促。2018 年是亞馬遜焦慮的一年。儘管盈利首次突破 100 億美元 ,但增長創兩年來最低。另一方面,營收主要依靠網路服務(AWS),也逼亞馬遜拓展更多新業務。

於是,亞馬遜目光瞄準自動駕駛。

2019 年 2 月,亞馬遜投資整車廠 Aurora,之前 Aurora 與福斯、現代及拜騰等汽車製造商合作生產自駕車。當月亞馬遜又領投電動卡車新創企業 Rivian 獲 7 億美元融資。19 日亞馬遜還參與 Rivian 的 26.5 億美元融資。

2020 年 6 月,亞馬遜用 12 億美元收購主打全自動駕駛公司 Zoox,並用 1 億美元留住關鍵員工繼續發展自動駕駛。

相關人士分析,亞馬遜增加投資自動駕駛,是為了滿足全球物流需求。

亞馬遜 2018 年財報表示交付成本超過 270 億美元。將使用先進輔助駕駛技術或全自駕車,幫助控制運輸成本。亞馬遜不光投資,部署自駕車也有行動。

2019 年,亞馬遜下單新創公司 Rivian 高達 50 億美元,購買 10 萬輛全電動快遞車,即使受疫情影響,仍將於 2021 年全面上路。

即使亞馬遜目前專注推動自駕物流以減少人力成本,但投資整車廠 Aurora,結合已推出完全自駕電動車的子公司 Zoox,並不排除將來入局做車。

蘋果的做車坎坷路

營收嚴重依賴 iPhone,是推動蘋果做車的根本原因。

2013~2018 年,iphone 占蘋果總營收均超 50%,引發了業界對其產品創新的憂慮。

同時期蘋果開始透露自動駕駛相關進展。

2013 年,蘋果在世界開發者大會(WWDC)推出 CarPlay 前身「iOS in the Car」車載系統,並於次年祕密啟動泰坦計畫,展開汽車硬軟體實質研究。

但因多種原因,蘋果的自動駕駛之路並不順利。

加州汽車管理局 2019 年數據顯示,蘋果僅 69 輛汽車和 143 名司機,人工接管成績方面也墊底。同年 iPhone 市場低迷,蘋果不得不減少非核心項目開支,並在次年 3 月解僱自動駕駛研發部門超過 200 名員工。

經歷一系列動盪後,蘋果 2020 年 12 月又重組自動駕駛部門,宣布 2024 年推出第一款針對消費者的乘用車,並開始自研光達感測器和電池技術。

至此,美國科技四巨頭的自動駕駛野心全部顯現。

另一面鏡子

美國四大科技巨頭角力自動駕駛場,中國商業鉅子也沒閒著。

2018 年,阿里巴巴正式宣布佈局自動駕駛業務,打造智慧物流運輸平台,並確立末端自動配送和公開道路兩種業務形態雙線並進策略。

2020 年 9 月,阿里巴巴還推出新款末端配送智慧機器人,並於今年量產。

除了解決配送問題,阿里巴巴還積極入局輔助駕駛市場,前不久與上汽聯合推出智己汽車,並於年底交付 2 款車型。

微軟想成為自駕車的雲端服務提供商,騰訊則想成為全產業鏈數位化變革者。

19 日,吉利汽車與騰訊在杭州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圍繞智慧座艙、自動駕駛、數位化營銷、數位化底座、數位化新業務及低碳發展等領域展開全方位戰略合作。

騰訊除了為吉利帶來車載內容及服務生態,還將展開自動駕駛虛擬仿真及雲平台方面的合作。

但騰訊的目的可能不只這樣,騰訊 15 日還提交一項模擬駕駛的專利。

提到 Waymo,就有同樣主攻自動駕駛的百度 Apollo。

中美自動駕駛各細分賽道都完善的情況下,排除法規限制,雙方的技術差距有多大?

以自動駕駛來說,據加州交通管理局 2020 年《2019 年自動駕駛接管報告》顯示:

百度北美團隊脫離接管次數指標排名第一,平均行駛 29,060 公里需要人接管一次,首次超越 Waymo;Waymo 排名第二,平均 21,283 公里需要人接管一次;第 3~5 名分別是 Cruise、AutoX、Pony.AI。

儘管脫離接管次數不能當成判斷自駕技術優劣的唯一標準,但也反映中國自動駕駛正奮力追趕。當美國四大巨頭在自動駕駛戰場各居其位,從不同角度佔據高地,勢必會為美國甚至全球市場造成影響。

目前來看,美中兩國市場發展處於不同次元,互不打擾,但當寡頭形成,也將侵入對方領土。

雙方巨頭未全部入場情況下,最終格局仍有很多變數。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微軟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