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沖示警新制 8 月底上路!一文看懂,當沖降稅到底是良藥還是毒藥?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8 月 29 日 9:00 | 分類 證券 , 財經 , 金融政策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當沖示警新制 8 月底上路!一文看懂,當沖降稅到底是良藥還是毒藥?


近期台股漲多震盪,又因主管機關出手降溫當沖,台股成交量驟減,指數失守萬七。雖然當沖占比仍維持在四成之上,但因盤勢膠著,最近一週平均每日當沖買進金額較今年日均額減少 6%,連帶影響大盤最近一週日均量降至 3,613 億元,低於今年的日均量 4,380 億元,人氣逐漸渙散。甚至因為市場擔憂證券經紀業務受挫,累及元大金短短一週慘跌近 8%。

但是事件還沒完,一則是8月27日,針對當沖過度個股的警示措施即將實施,當沖大戶還在調整策略的觀望期;一則是年底即將到期的當沖降稅政策是否延期,財政部的態度搖擺不定。結果未明前,代表投機的當沖與偏重投資的法人,誰都不想輕舉妄動,台股的量能短期內恐怕仍會維持低溫。

當沖是手段,投資投機共存

過去一年是台股最美好的時代,當沖的盛行推波助瀾,將成交量推高到6,000億元以上,也帶動今年前7月證交稅衝上1,708億元新高,較去年同期暴增超過一倍,形成當沖帶動稅收、台股動能、券商獲利三贏的局面。但是當沖占比動不動高達七八成的貨櫃三雄開始暴跌後,市場出現一旦籌碼被當沖客掌控、風險便完全脫離了掌控的聲浪,當沖對股市到底是良藥還是毒藥?開始有了極端的分歧想法。

其實,投資和投機客同時在資本市場生存,結構才會更健全。過去當沖客大舉前進股市之前,窒息的交易量常讓台股陷於大區間的盤整,當沖降稅確實創造台股榮景、也吸引更多投資人進場,財政部未來的稅收應可更為穩定。但長期投資者卻也開始抱怨公平性的問題,為什麼不能對所有投資人一視同仁降稅?另外,如何遏止當沖風氣過盛導致違約交割頻繁發生?兩大疑問成了市場關心的焦點。

▲ 台股當沖熱度爆棚,也衍生出正反論戰。

金管會在2018年稅式報告中提出先對當沖客降稅的解答。據統計,2015年至2017年整體股票市場的平均報酬率是8.94%,可以當作長投者的投報率,但當沖的短進短出投報率僅為0.14%,獲利能力明顯有別,繳稅能力不盡相同,降稅才能讓不斷提供流動性的當沖客有進場的利基。

券商公會理事長賀鳴珩則提到,台灣每筆千分之三的證交稅比起周遭國家或亞洲四小龍,確實是高的,是否該全面調降,可以交由政府和全民共同思考。但過去在制定當沖降稅優惠時,因為制度的改變不能過於躁進,所以最終決定讓頻繁的交易者能有比較優惠的稅制。

兩大後遺症,該通盤檢討

另外,台灣T+2的交割制度,恐怕給了投資人先下單再說的違約交割風險,運用當沖的交易方式風險又更大,所以市場一直有借鏡國外或是台灣的期貨市場,必須放足保證金才能當沖的聲音出現。賀鳴珩認為,交割制度牽涉到了交易所和券商、券商和投資人兩大環節,如要調整,必須考慮在舊制中循序漸進,或許可以先由交易所和券商達成T+0的交割,券商和投資人先用T+2,但投資人戶頭如未有足夠存款,必須支付兩日利息的方式,讓部分投資人先知難而退。

一位資深操盤人表示,當沖充其量就是一種交易手段,本身沒有對與錯的問題。但是因為當沖引發的風風雨雨,反映出台灣在稅制、交易制度上的許多問題,多年來都被股市的榮景掩蓋住了,現在應該趁機重新拿出來檢視。一般投資人也應該重新調整「多頭時的當沖客是神、空頭時的當沖客就變成魔鬼」的矛盾想法。

表面上看來,當沖降稅的政策,在過去四年有了正面的效果;但相對地也凸顯四年多來,政府本應循序漸進配套改善的交割制度、千分之三證交稅的合理性、長期投資人降稅公平性等問題,卻沒有明顯的進展與解釋。台股新結構下必然面對的挑戰,投資人與政府,都要學會面對與通盤檢視。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