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YAP KUO

YAP KUO

About YAP KUO

生命是宇宙間的一大奇蹟,疾病讓我們感嘆她的短暫,而醫學則嘗試著挽留她。就讓我們一起見證醫學的進步吧。

打破性別迷思,雄性動物也需靠「雌激素」維持代謝功能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6 月 14 日 0:0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提到「雌激素」,人們通常想到女性、月經週期或更年期等議題,但其實這種「女性荷爾蒙」在男性也扮演重要角色。它參與脂肪代謝調節、促進運動後肌肉修復,並維持整體代謝穩定有關鍵功能。最新研究證實,雄性動物肌肉細胞「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不僅不是「誤闖」雄性的配角,而是實質主導代謝健康的重要因子。論文 5 月 20 日刊登於《Cell Reports Medicine》期刊。 繼續閱讀..

檢測空氣 DNA,毒品、病原及野生動物將無所遁形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6 月 12 日 8:3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城市鬧區的街道,除了喧囂的車聲人聲,還可能飄散香水、美食等氣味。讀者應該沒想過,空氣也藏著病原或大麻,甚至動物 DNA。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示,空氣的「環境 DNA」(environmental DNA)的確存在。這種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實存在的資訊載體,可能改變環境監測、公共衛生乃至野生動物保育。 繼續閱讀..

遺傳性乳癌治療新突破,受試者術後三年 100% 全數存活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6 月 04 日 8:3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提高癌症患者的存活率、降低副作用,是醫界永不止息的追尋。近日,由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所進行的一項臨床試驗有了令人驚喜結果:對於 BRCA1 或 BRCA2 基因突變、屬於侵襲性乳癌的患者而言,一種嶄新的手術前療程有助患者在手術後三年內 100% 存活,幾乎創下癌症治療史的「完美紀錄」。研究結果已刊登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繼續閱讀..

「基因投機客」Introners,如何形塑生命演化複雜性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6 月 02 日 8:1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細胞 DNA 並非所有都有明顯功能,或為維持生命正常運作存在。有些片段就像「搭便車」投機客,不為生物個體帶來明顯益處,卻「自私地」悄悄繁衍。最近美國加州大學廣泛分析「introners」DNA 片段,揭示不僅基因自我複製,還可跨越物種傳播。論文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為理解基因體演化與複雜性的起源提供全新視角。 繼續閱讀..

抗愛滋藥物可望預防失智症?美國研究揭示驚人關聯性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31 日 0:0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抑制愛滋病毒(HIV)的藥物,竟可能成為預防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新希望!美國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最新研究,簡稱 NRTI(核苷類反轉錄酶抑制劑)的抗 HIV 藥物,竟與降低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有關。團隊發現,長期使用這類藥物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每年下降達 13%,論文本月刊登於《Alzheimer′s & Dementia》期刊。 繼續閱讀..

男女心律大不同:她的心跳快,他的節奏亂,原因找到了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30 日 0:0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一般而言,女性的脈搏比男生快一些,而男性在中老年後,則更常發生心律不整、心房顫動等心跳異常的情形。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顯示,此男女間的差異是由於心臟內的節奏調控器「竇房結」(sinoatrial node)的基因調控機制在男女體內有所不同所致。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循環:心律與心電生理》(Circulation: 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 繼續閱讀..

兒童腎癌新療法:老藥「放線菌素 D 」與「蛋白酶體抑制劑」新組合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27 日 8:3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腎母細胞瘤(Wilms tumor)是常見兒童腎臟癌,尤其好發 5 歲以下。儘管現行化療藥物對多數腎母細胞瘤患者有效,但仍有不少患者療效不佳,復發率高。科學家積極尋找能對抗這類頑固腫瘤的新策略,最近德州大學嘗試結合兩種已知抗癌藥物,獲得突破性進展,論文 5 月 20 日刊登於《Cell Reports Medicine》期刊。 繼續閱讀..

接種帶狀皰疹疫苗,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長達八年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24 日 0:0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Shingles),是由潛伏神經節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次活化引起,好發年長或免疫力低下者並引起劇烈神經痛與紅疹。令人意外的是,此病毒竟然也與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接種疫苗不只預防皮蛇,還可能保護心臟健康。 繼續閱讀..

外泌體,開啟次世代腦部疾病療法的新希望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20 日 8:3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開發神經系統疾病藥物時,「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始終是最棘手挑戰之一。這道屏障就像機場海關,能有效阻擋病原體與有害物質進入腦部,以確保神經系統穩定運作。但同時也阻擋許多治療藥物去路,導致不少潛力療法無法發揮作用。然而,近年科學家發現細胞釋放的微小囊泡「外泌體」(exosome)具穿越血腦屏障的能力,有望成為新藥物理想載體,為腦部疾病的治療帶來全新突破。 繼續閱讀..

配備「化學雷達」的細菌,能偵測天敵並消滅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18 日 0:00 | 分類 生物科技

微生物的世界,生存競爭也如非洲草原殘酷,時時刻刻上演弱肉強食戲碼。高壓環境下,身為「獵物」的細菌必須發展各種自保機制,才能在演化洪流爭得一席之地。近日德國發現,自然界常見細菌丁香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竟能分泌「雷達分子」,主動偵測天敵,並啟動防禦機制。論文 5 月發表於《細胞》(Cell)期刊。 繼續閱讀..

會「放電」的細菌!微生物另類呼吸術開啟永續能源契機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17 日 0:00 | 分類 生物科技 , 能源科技

說到「呼吸」,直覺想到吸進氧氣、吐出二氧化碳,但對某些細菌,呼吸定義可能大大不同,不靠氧氣維生,甚至還靠「吐出電流」獲取能量。近日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發現,某些細菌的特殊機制,能在缺氧環境「呼吸」並產生電流,不僅解答學界長久謎團,也為潔淨能源之發展開啟新大門。論文 4 月刊登於《細胞》(Cell)期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