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署太空辦公室今天發布磁暴警示,預計於 7 日凌晨 5 時發生、持續時間達 33 小時,最大規模可能短暫達到中度磁暴等級。 繼續閱讀..
磁暴來襲凌晨起影響 33 小時,衛星導航可能中斷 |
| 作者 中央社|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06 日 17:00 | 分類 天文 , 網通設備 , 自然科學 |
低調彗星 C/2025 K1 路過太陽奇蹟生還,還從綠光轉成罕見金色光芒 |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06 日 12:42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提到近期彗星,大家目光主要集中在星際彗星 3I/ATLAS 與今年最亮的萊蒙彗星,於是另顆鮮為人知的 C/2025 K1 (ATLAS)彗星可看性被低估了。近日,C/2025 K1(ATLAS)近距離接觸太陽後不僅倖存下來,彗尾還轉變成罕見金色且進一步增亮,一副雙筒望遠鏡或小型望遠鏡就可以看到它。 繼續閱讀..
超大質量黑洞吞噬恆星,釋放創紀錄能量閃光 |
| 作者 中央社|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06 日 10:20 | 分類 天文 | edit |
科學家近日觀測到超大質量黑洞歷來能量最強的閃光,這現象似乎是因為一顆巨大的恆星偏離原軌道,過於接近黑洞,被撕裂吞噬所引發。 繼續閱讀..
CERN 實驗首創造「電漿火球」,解開宇宙低能伽馬射線失蹤之謎 |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06 日 8:3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利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HiRadMat 實驗設施與超級質子同步加速器,科學家近首次在實驗環境創造出電漿火球,進一步破解宇宙隱藏磁場、缺失的低能伽馬射線等謎團。 繼續閱讀..
噬星黑洞釋放破紀錄最亮耀斑,亮度相當 10 兆個太陽 |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05 日 12:43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天文學家近日發現迄今最亮、最遙遠超大質量黑洞耀斑!一個質量約太陽 5 億倍的超大質量黑洞在撕裂未保持安全距離的巨大恆星後,噴發有紀錄以來最明亮耀斑,峰值亮度相當於 10 兆個太陽。 繼續閱讀..
鞏固宇宙標準模型,新研究:暗物質行為也服從相對論重力規則 |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04 日 17:59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暗物質諸多神祕特性未解,根本問題在於暗物質是否遵循與標準模型粒子相同的物理定律,或者它受超越當前理論框架的未知力影響。近期一項國際合作新研究明確證實,暗物質並未違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行為方式與傳統重力定律預測一致。 繼續閱讀..
宇宙 70 億年前比現在熱 2 倍,新分析證實大爆炸理論預測 |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04 日 12:33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宇宙通常被聯想為冷寂漆黑的空間,但根據最新測量結果,宇宙並不如想像「恆冷」,約 70 億年前,宇宙平均溫度比現在高 2 倍,同步證實大爆炸理論基本預測之一:宇宙隨著膨脹而冷卻。 繼續閱讀..
小星系大發現:在 Segue 1 星系發現黑洞 |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03 日 22:10 | 分類 天文 | edit |
Segue 1 小而不起眼,是銀河系隔壁的矮星系,僅含少數恆星,少到無法提供防止自身外散到太空的重力。與其他矮星系一樣,咸認為暗物質重力是主要束縛力。 繼續閱讀..
我們活在真實世界,數學定理證明當前宇宙非電腦模擬 |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03 日 17:29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人類探不到邊際、還隱藏許多奧秘的當前宇宙,是否只是某些先進文明的電腦模擬?從科學、科技到大眾文化,宇宙模擬論一直備受關注,近期一篇嚴謹論文透過數學和物理推導論證,首次明確駁斥宇宙作為模擬世界可能性,強調無論先進文明的電腦多麼強大,都無法重現宇宙基本運作方式。 繼續閱讀..
不必遠征星系!解開暗能量之謎的線索,NASA 科學家稱可能就藏在太陽系 |
| 作者 TechNews 編輯台|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03 日 10:3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在最新的研究中,NASA 的物理學家斯拉瓦·圖雷謝夫(Slava Turyshev)提出一種新方法,旨在解決宇宙學中長期存在的難題──暗能量和暗物質的觀測問題。這項研究的核心在於如何在我們的太陽系內進行暗能量理論的測試,進而將宇宙規模的物理學與本地觀測相連接。 繼續閱讀..
太陽死亡後太陽系不會消失?發現仍在吞噬行星殘骸的白矮星 |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02 日 22:49 | 分類 天文 | edit |
天文學家發現一個距地球約 145 光年的罕見古老白矮星 LSPM J0207+3331,持續吞噬行星系統的殘骸。這顆白矮星是目前觀測到氫豐白矮星中最古老、碎屑盤金屬含量可能最高系統之一(氫豐白矮星是指大氣層主要由氫構成),顯示原行星系統在恆星死亡數十億年後仍未完全靜止。這項發現挑戰我們對恆星殘骸演化的理解,也讓天文學家重新思考太陽系未來的命運。 繼續閱讀..
解開海洋系外行星異常潮濕之謎,內部化學反應自產大量水 |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31 日 13:25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水世界可能比想像更常見,且能在意想不到之處形成!近年天文學家發現某些超級地球擁有異常潮濕大氣,甚至全表面覆蓋超深液態海洋,無法由彗星或小行星「運送」水源解釋,但新實驗證據顛覆傳統行星水來源理論,表明某些行星在形成早期階段,水只是氫大氣層與岩石核心化學作用的「天然副產品」。 繼續閱讀..
破曉號正式結束任務,金星失去最後一艘運作中探測器 |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30 日 12:51 | 分類 天文 , 尖端科技 , 航太科技 | edit |
金星再次歸於寂靜。2010 年發射升空、曾於太空迷航但最終重新進入金星軌道的傳奇探測器破曉號,日前正式謝幕,這顆與地球最相似卻走上截然不同命運的行星,再度進入「無人守望」探測空窗期。 繼續閱讀..
大麥哲倫星雲首探測到五種複雜有機分子,暗示宇宙各處都有生命基石 |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29 日 17:14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生命如何在地球上誕生?該問題核心在於構成生命的基本有機分子從何而來。長期以來,科學家認為這些分子合成於早期太陽系的冰冷塵埃盤,後再經彗星、小行星「快遞」到年輕地球。 繼續閱讀..
